"思往事":回想往昔的岁月,
"渡江干":我们曾一同渡江而行,
# 干:即岸,江边。
"青蛾低映越山看":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
# 青蛾低映越山看:女子的眉黛有似倒映在水中的山密。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
"共眠一舸听秋雨":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
# 舸:船。
"小簟轻衾各自寒":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 轻衾:薄被,衾:被子。,簟:竹席。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桂殿秋·思往事》是一首爱情词作,介绍了作者回忆往昔与恋人渡江相处的往事及船上夜宿的情景,通过“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与“小簟轻衾各自寒”,表达了对其往昔恋情的深切思念。
2. 分段赏析
这首《桂殿秋》由五句构成,分作两段韵脚,全篇二十七字。在有限的篇幅中,词人将绵长情思与人物形象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上阙“思往事”三字如钥匙般开启回忆之门,将读者带入“渡江干”的动态场景——小舟载着词人与意中人,随着江水渐行渐远,最终停驻在越山秋雨的朦胧画卷中。“青蛾低映越山看”的笔法尤为精妙,词人不直接刻画眼神,而是以"青蛾"暗藏明眸,用“低映”与“看”的姿态,勾勒出少女凝望雨雾笼罩的越山时若有所思的情态。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既保留想象空间,又暗示人物内心波澜。下阕“共眠一舸听秋雨”的叙述颇具匠心,同舟共处的场景因“听秋雨”的细节显得格外清冷。虽同处一船,“小簟轻衾各自寒”却道出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双重疏离。“小簟”与“轻衾”的材质差异,暗示两人不同的体感温度,实则映射情感隔阂。词人巧妙将气候的微凉转化为内心的孤寂,未言相思却处处可见相思的痕迹。这种以景寓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听觉的秋雨与触觉的寒意交织,构建出含蓄隽永的情感空间。全词以白描手法捕捉瞬间感受,在尺幅之间完成对朦胧情愫的立体呈现。
3. 作品点评
词人和心中所念之人只是彼此心意相通,并未真正走到一起。虽然美好时光已逝,但词人始终难以忘怀这段情感,因此创作了《桂殿秋》。这种深情的表达并不直白,而是通过“看”、“听”、“寒”这些字眼悄然流露;整首词里错综复杂的情感,只借助“共”与“各”这两个字的相互对照就自然呈现出来,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
# 单调小令,近世名家,复振五代,北宋之续。
清谭献《箧中词》
# 史梅溪(按:南宋词人史达祖号梅溪)《燕归梁》云:“独卧秋窗桂未香,怕雨点飘凉。玉人只在楚云旁。也著泪、过昏黄。西风今夜梧桐冷,断无梦,到鸳鸯。秋钲二十五声长,请各自、耐思量。”竹垞太史仿其意即变其辞为《桂殿秋》云,较梅溪词尤含意无尽。
清词学家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二
# 或问国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再三审度,举金风亭长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按:即《桂殿秋》)云云。
清词学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
上一篇:清·佚名《林琴南敬师》
下一篇:清·环山樵《薛宝钗·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