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新雨后":雨后初晴。
# 新雨:刚下过雨。亦指刚下的雨。
"乍洗褪胭脂":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
# 胭脂:亦作“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缟衣妆就":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
# 缟衣:白绢衣裳。
"东风倦倚":风吹拂着显得慵懒,
"憨憨态、":带着憨憨的姿态、
# 憨憨:痴呆貌,质朴貌。
"不管敲残更漏":全然不顾更漏声已渐渐消逝。
# 更漏:漏壶,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嫩寒天气":在这微寒的天气中,
"正睡稳、":它安稳地沉睡着、
"乌衣时候":正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 乌衣:黑色衣。古代贫贱者之服。
"深夜静、":深夜静谧、
"银烛高烧":银烛高高燃烧,
"微香暗侵襟袖":白海棠微微的香气暗暗地侵染了衣襟衣袖。
"盈盈一点芳心":白海棠那小小的花蕊,
# 盈盈:仪态美好貌。
"占多少春光":蕴含着多少春光,
# 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问卿知否":我想问一问,你可知道。
"红妆莫斗":不要去与那些浓妆艳抹的花儿争斗。
"谁得似、":有谁能比得上你、
"净骨天然清瘦":天生有着纯净的风骨,清瘦而素雅。
"神娟韵秀":你的神韵娟秀。
"雅称个、":真称得上、
"花仙为首":是花中仙子的首领。
"还要倩、":我还要请人、
"流水高山":在花前慢慢弹奏《流水高山》,
# 流水高山:指名曲《高山流水》。
"花前慢奏":来表达我对你的欣赏。
清代诗人
顾太清(1799~1876?),清代诗人。姓西林觉罗氏,本名春,字子春,又字梅仙,号太清,别号云槎外史,满洲镶蓝旗人。幼时家变养于顾氏,后为贝勒奕绘侧福晋。顾太清工诗好词,与纳兰性德同为满洲杰出的文学家。其词深受周邦彦影响,词风深稳沉着,音律谐美,主要通过纪游、咏物,表现其欢乐与哀伤。著有诗集《天游阁集》、词集《东海渔歌》,另著有小说《红楼梦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诗。词中描绘了白海棠雨后的姿态、神韵,表达了词人对其纯净、优雅特质的赞美。借白海棠的形象,写出了词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把白海棠比作洗去胭脂、身着白衣的女子,形象地写出其素雅之态。情景交融:“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词人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场景,白海棠洗去“胭脂”,身着“缟衣”,在东风中慵懒倚靠,憨态可掬,不顾更漏声残,于嫩寒的夜里安然沉睡。深夜中银烛高照,海棠微香暗侵。这一系列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且略带寒意的氛围。词人借景抒情,将自己对海棠的喜爱、怜惜之情融入其中,同时也含蓄地传达出一种宁静、淡雅的心境。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白海棠,巧妙融入人的审美视角,尽显人与花的交融之妙。新雨初霁,白海棠宛如洗尽铅华,褪去艳丽胭脂,着一袭缟素之衣,清新脱俗。海棠多为红色,白海棠实属罕见,词人一见倾心,以“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妙喻,将其比作不施粉黛、却自有动人风华的清丽佳人,令人瞩目。继而以“东风倦倚,憨憨态”勾勒其憨态可掬之姿,它自在悠然,从白昼至夜晚,皆惹人怜爱。入晚,在微寒的氛围中,白海棠似着“乌衣”安然睡去。庭院静谧,银烛柔光摇曳,主人尚未入眠,白海棠那幽微的香气悄然袭来,萦绕襟袖,令人心醉。下片延续人与花交融的笔触,展开词人与花的对话。“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此句中,赏花女子与白海棠轻声对语,花儿的芳心满蕴春光,也撩动了女子的情思。在群芳争艳之境,谁能在春光中独领风骚?词人唯独对白海棠青睐有加。“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极力夸赞其素净高雅,遗世独立。“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盛赞它在百花中堪称翘楚,神韵娟秀,气质清雅。花有丰腴艳丽之态,象征着富贵,而词人却独钟白海棠“净骨天然”的挺拔素洁,它天姿国色,神韵高绝,不流于俗。词人视白海棠为知音,愿如伯牙子期,于花前轻奏“流水高山”,倾诉衷肠。这种交融对话的写法灵动鲜活,词人借咏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摆脱了传统女性词中常见的伤春悲秋、压抑哀怨情绪。以往女性词人常困于现实的惨淡与压抑,而此词却将这种心境转化为美人飞仙般的自赏自许。词人将自身命运与白海棠相连,委婉细腻地抒发了自信清高的情怀。
# 太清词其佳处在气格,不在字句,当于全体大段求之,不能以一二阕为论定,一声一字为工拙。
《清代词社研究》
# 男中成容若,女中顾太清。
《八旗论词》
# 才气横溢,援笔立成。待人诚信,无骄矜习气,唱和皆即席挥毫,不待铜钵声终,俱已脱稿。
《名媛诗话》
上一篇: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下一篇: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