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聊自怡":晚霞暂且自我愉悦,
"初晴弥可喜":雨后初晴更令人欣喜。
"日晃百花色":阳光照耀百花色彩,
# 晃:一作光。
"风动千林翠":微风吹动千林翠绿。
"池鱼跃不同":池中鱼儿跃动各异,
"园鸟声还异":园中鸟鸣声仍各异。
"寄言博通者":告知博学通达之人,
"知予物外志":了解我超脱尘世之志。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分段赏析
“晚霞聊自怡”此句以“晚霞”为切入点,通过“聊自怡”三字勾勒出诗人雨后初晴时悠然自得的心境。“聊”字暗含闲适之意,既是对自然美景的主动欣赏,亦隐现帝王视角下对短暂欢愉的克制。晚霞的绚烂与“自怡”的淡然形成张力,暗示李世民在政治抱负之外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初晴弥可喜”“初晴”承接上句的晚霞,点明时间推移与天气转霁的过程。“弥可喜”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强化喜悦之情,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亦隐喻贞观之治后社会秩序的恢复。此句通过情感的直接表露,为后文对自然生机的铺陈奠定基调。“日晃百花色”“日晃”以动态光影描写强化视觉冲击力,“百花色”则以繁复色彩展现生态多样性。此句通过“晃”与“色”的感官联动,既呈现阳光穿透云层的物理现象,又暗含对大唐盛世文化繁荣的隐喻。李世民以帝王身份捕捉微观自然细节,体现其“重王羲之”的艺术修养。“风动千林翠”“风动”赋予静态林木以动态生命力,“千林翠”以夸张手法强化视觉广度。此句通过“动”与“翠”的对比,既展现风雨过后林木的清新质感,又暗示政治动荡后的秩序重建。千林的浩瀚景象与帝王“物外志”形成呼应,体现其“文治武功”的统治理念。“池鱼跃不同”“池鱼跃”以细微生物动态打破宏观叙事,通过“不同”强调个体差异性。此句既是对自然生态的精准观察,亦暗含对人才多元化的政治隐喻。李世民以鱼跃之姿隐喻臣子各司其职,体现其“广纳贤才”的治国策略。“园鸟声还异”“园鸟声”与“池鱼跃”形成视听对仗,“还异”延续前句对差异性的关注。鸟鸣的参差错落既展现园林生态的丰富性,亦暗示帝国疆域内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此句通过声音的多样性,强化“物外志”中兼容并蓄的哲学内涵。“寄言博通者”“寄言”将抒情主体从自然转向人文,点明诗歌的劝诫意图。“博通者”指向具备历史视野的士人群体,既包括当朝重臣,亦暗含对后世读者的期许。此句通过“寄言”的对话性结构,将自然观察升华为政治宣言。“知予物外志”尾句以“物外志”收束全诗,揭示帝王身份与超然心境的矛盾统一。“物外”既指超越世俗政务的精神追求,亦暗含对道家治国理念的借鉴。此句通过“知予”的强调,塑造了李世民兼具“马上得天下”与“诗书治天下”的复合形象。
上一篇:唐·殷尧藩《忆家二首》
下一篇:唐·韦应物《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