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chóu
chǔ
shì
yùn
èr
shǒu
èr

朝代:明作者:顾炎武浏览量:4
chóu
tīng
guān
sài
biàn
chuī
jiā
jiàn
zhōng
yuán
yǒu
zhàn
chē
sān
wáng
xióng
guó
chéng
yóu
shào
kāng
jiā
cāng
lóng
hái
xíng
lǎo
shù
chūn
shēn
gèng
zhuó
huā
dài
hàn
tíng
míng
zhào
jìn
tóng
diào
chá

译文

满心忧愁地听着边关塞外到处都传来胡笳的声音,可偏偏看不到中原地区有战车出发。楚国三户遗民已将秦国灭掉,少康仅凭借方圆十里的土地,依然让夏朝再度中兴。我就像那日暮时分虽已年迈但仍要行风播雨的苍龙,又如同那到了暮春时节仍然要绽放花朵的老树。等到明朝的朝廷下达恢复汉室的明诏,你我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

逐句剖析

"愁听关塞遍吹笳":满心忧愁地听着边关塞外到处都传来胡笳的声音,

"不见中原有战车":可偏偏看不到中原地区有战车出发。

"三户已亡熊绎国":楚国三户遗民已将秦国灭掉,

# 熊绎国:指楚国。

"一成犹启少康家":少康仅凭借方圆十里的土地,依然让夏朝再度中兴。

# 一成犹启少康家:旧注:楚辞离骚及少康之未家兮。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十里。启:开拓。少康:夏代中兴之主。

"苍龙日暮还行雨":我就像那日暮时分虽已年迈但仍要行风播雨的苍龙,

"老树春深更著花":又如同那到了暮春时节仍然要绽放花朵的老树。

"待得汉庭明诏近":等到明朝的朝廷下达恢复汉室的明诏,

# 明诏:英明的诏令。,汉庭:指代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汉民族政权。

"五湖同觅钓鱼槎":你我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

# 五湖同觅钓鱼槎:用范蠡复兴越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作为一首七言律诗,由清代由顾炎武所作。开篇首联便以“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底色。诗人听闻边关塞外胡笳声起,愁绪顿生,他凝望中原大地,却不见战车驰驱,满是怅惘。颔联巧妙援用两个典故,借古事以喻今时,意在激励人心,唤起人们的壮志豪情。颈联则以自然景象为喻,传递出在困境中仍要坚守乐观的信念。尾联中,诗人展望着未来,饱含美好期许。此诗基于真挚友情,将个体间的交往升华至对历史责任的担当。既彰显了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寻,更寄寓了对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殷切祈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由顾炎武所作。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秋顾炎武由河北入山西,在山西结识傅山,次年春顾炎武外出回家途中与傅山相遇,傅山以《晤言宁人先生还村途中叹息有诗》相赠,顾炎武以此诗酬答。这是其中第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志诗。通过描写听到关塞胡笳声的愁绪,运用典故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复明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三户亡秦”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战国时,秦国灭楚,楚地百姓对秦充满仇恨。这里的“三户”说法不一,有指楚国三大姓昭、屈、景,也有认为是三户人家之意。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强调楚国即便力量微弱,也坚信能灭掉秦国。诗中“三户已亡熊绎国”,熊绎是楚国始封君,“熊绎国”代指楚国。诗人借此典故,以古比今,表明即便当前抗清力量看似薄弱,如同当年楚国面对强秦,也绝不放弃,终能实现复国,激励人们坚定信心。“少康中兴”据《左传》记载,夏王相被寒浞所杀,相的遗腹子少康长大后,凭借“有田一成(方十里为一成),有众一旅(五百人为一旅)”,积蓄力量,最终击败寒浞,恢复夏朝统治,实现中兴。诗中“一成犹启少康家”,以少康凭借极少的土地和民众成就复国中兴大业,类比当下抗清形势,说明哪怕力量微薄,只要有决心、有行动,就有复国希望,含蓄而有力地传达出诗人对复明的坚定信念象征:颈联“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以“苍龙”和“老树”自比,象征自己虽处困境、年岁已高,但仍要为复国大业尽力,展现不屈的意志。

3. 分段赏析

首联“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诗人开篇点明愁绪来源,在关塞之地,四处都能听到胡笳之声,却看不到中原抗敌的战车。“愁听”直接流露情感,“遍吹笳”营造出压抑氛围,“不见战车”则写出抗清力量的薄弱,为全诗奠定了忧虑的情感基调。颔联“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运用历史典故,“三户亡秦”表明即使力量薄弱,也能实现复国大业;“少康中兴”则说明只要有决心,小地盘也能成就大事。诗人借此激励自己和友人,坚定复明的信心,体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颈联“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以“苍龙”和“老树”自喻,即便到了日暮时分,苍龙仍要行云布雨;在春深之际,老树依旧开花。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虽身处困境、年事已高,但依然要为复国事业贡献力量,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意志。尾联“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诗人想象未来,等到复明成功,朝廷下达明诏,便与友人一同到五湖去寻找钓鱼船,过上归隐生活。既表达了对复明成功的期待,也体现出功成身退的豁达情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用典方面精准恰切,对仗工整精妙。即便为次韵之作,却未被格律限制,尽显自由洒脱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炎武这两首答傅山的诗,语言亲切,充满了对老友的挚爱和劝勉,由于两人都是博通淹贯的学人,所以诗歌博征繁引,广泛地运用历史典故表意。象第一首共八句,几乎句句都包含有史事典故而又挥洒自如,如盐撮水,显示出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邓魁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此诗(第二首)针对原倡流露的“叹息”消沉情绪,反复强调反清事业虽已失败,但总有一天能够重振旗鼓,兴复汉室。颈联“苍龙”两句,尤其表达了诗人自身老当益壮,矢志抗清的决心和信念,历来为人传诵不休。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学系教授朱则杰《诗词精品:名家编注十九 元明清诗 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蓝仁《写怀》

下一篇:明·李延兴《和友人韵(四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