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朝代:明作者:丁岳浏览量:3
lín
líng
zhǎng
qún
shòu
shú
gǎn
dāng
jīng
zhuó
wén
cǎi
ròu
jiǎo
rén
qiě
liáng
shēng
cǎo
zhé
shēng
chóng
shāng
zài
chéng
bēi
lái
zhōu
nǎi
zhì
xiáng
 yí
qiān
zǎi
zhōng
yuán
yǒu
chái
láng

译文

麒麟是四灵之首,群兽之中谁敢与它相当。它身为木德之精,周身遍布华美文彩,头上肉角柔和,彰显仁厚善良。连生长的野草都不践踏折断,细小的虫豸也不会被它伤害。为何在鲁国出现时引发悲叹,而降临周朝却带来祥瑞之象。如今它已离去千余年,中原大地上竟有豺狼横行四方。

逐句剖析

"麒麟四灵长":麒麟是四灵之首,

"群兽孰敢当":群兽之中谁敢与它相当。

"木精著文彩":它身为木德之精,周身遍布华美文彩,

"肉角仁且良":头上肉角柔和,彰显仁厚善良。

"生草既不折":连生长的野草都不践踏折断,

"生虫亦不伤":细小的虫豸也不会被它伤害。

"在鲁何成悲":为何在鲁国出现时引发悲叹,

"来周乃致祥":而降临周朝却带来祥瑞之象。

"一去余千载":如今它已离去千余年,

"中原有豺狼":中原大地上竟有豺狼横行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是明代诗人丁岳创作的五言古诗,收录于其文集中。全诗共50字,押阳韵,通过塑造麒麟的仁德形象,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木精著文彩”“生虫亦不伤”等句,展现了麒麟的华美外表与仁爱本性,而“中原有豺狼”一句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乱象。“来周乃致祥”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一去余千载”则暗含对王朝衰落的忧虑,体现了明代文人借助神话意象讽喻现实的创作特点。全诗语言简练,意象既富有神话色彩,又具有社会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讽喻诗。诗中描绘了麒麟文采斐然、仁德不伤生灵的特质,通过与“中原有豺狼”的社会乱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来周乃致祥”寄托儒家理想治世的期盼,“一去余千载”暗含对王朝衰落的担忧,借麒麟这一神话意象,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明代文人借物喻世、讽喻现实的创作主题。

2. 分段赏析

首四句:开篇“麒麟四灵长,群兽孰敢当”,如洪钟巨响,直截了当地奠定麒麟“四灵之长”的尊崇地位,将其威严气势展露无遗。紧接着“木精著文彩,肉角仁且良”,从麒麟的神异本源与外貌特征切入,精炼典雅的文字,生动勾勒出麒麟祥瑞仁德的形象,令人心生敬仰。中四句:“生草既不折,生虫亦不伤”,以细腻笔触深化麒麟的仁慈本性,连微小生命都能得到它的庇护。随后“在鲁何成悲,来周乃致祥”巧妙援引典故,将麒麟于鲁国引发的悲叹与在周朝带来的祥瑞形成强烈反差,暗喻世道兴衰更迭,自然地为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末二句:“一去余千载,中原有豺狼”笔锋陡然一转,道出麒麟消失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原大地豺狼横行的乱象。诗人以“豺狼”隐喻奸佞与战乱,字字泣血,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世道衰微的痛心疾首,以及对清明政治、太平盛世的殷切渴盼,情感真挚,直击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李应祯《成化戊戌十二月十六日与吴原博史明古张子静》

下一篇:明·金大车《游能仁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