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湿月苍苍":露水湿重,月色朦胧,
# 月苍苍:月色朦胧。
"关头榆叶黄":边关榆叶枯黄。
"回轮照海远":月轮运转,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远处的大漠,
# 回轮:月轮运转。
"分彩上楼长":月光爬上高高的戍楼,显得格外幽长。
# 长:幽长。
"水冻频移幕":露水结冰,频繁移动帐篷,
# 频移:频繁移动。
"兵疲数望乡":戍卒疲惫厌倦,多次眺望家乡。
# 数:多次。
"只应城影外":只能在城池外,
"万里共胡霜":和相隔万里的亲人共同欣赏月色。
# 共:共同。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通过描绘边塞苍凉的月夜、戍卒艰辛的军旅生活和凝望故土的孤寂身影,抒发了征人思乡怀亲的深切愁绪与对战争苦难的深沉慨叹。
2. 分段赏析
首联“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寒露浸染的月夜,月光在细密水珠折射下呈现苍青色,营造出冷色调的视觉基底。“黄”字精准捕捉初冬落叶特征,暗含时节转换的暗示。通过“关头”空间定位,将观景视角锚定于边塞要冲,营造“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气象。颔联“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月光如轮循天运转,光晕漫染东海边际,构建起天地辽阔的纵向空间;而月光沿楼体斜逸升腾的轨迹,形成横向的空间延展。“长”字突破固定视角限制,赋予月光拟人化的生命动感。两句形成仰观俯察的立体视域。颈联“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结冰的地面迫使士卒不断迁移营帐,这个细节比泛泛写寒冷更具象生动。两次“频”“数”叠加强化动作频率,暴露戍边生活的支离破碎。“望乡”不仅是生理本能,更折射出精神困境,肉体承受着冻馁之苦,心灵煎熬于思亲之痛。尾联“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收束于荒城剪影外的苍茫霜野,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胡霜”作为贯穿全篇的意象,至此完成从自然现象到情感载体的升华。城影与霜野构成的冷色调画面,恰似士卒日渐冷却的生存希望。此联化用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时空并置手法,将瞬间感受延展为永恒悲怆。
上一篇:唐·刘沧《晚秋野望》
下一篇:唐·高蟾《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