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jiāng
p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cǎo
xiāng
shā
nuǎn
shuǐ
yún
qíng
fēng
jǐng
líng
rén
jīng
hái
wǎng
nián
chūn
wèi
jīn
bìng
xīn
qíng
wén
yīng
shù
xià
chén
yín
xìn
jiāng
tóu
xíng
jiàn
tóng
huā
chàng
wàng
xià
guī
míng
shì
qīng
míng

译文

岸边草地散发阵阵青草气息,沙滩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水面上倒映着晴空的云朵,这风景让我回忆起在帝京的日子。春天的气味还和往年一样,但和我今天糟糕的心情是不相宜的。听到在树下莺的叫声,我无言沉吟独自而立,在江边骑着马漫无目的地行走。突然看见盛开的紫桐花,心中怅然若失,长久凝望,明天家乡就该是清明节了吧。

逐句剖析

"草香沙暖水云晴":岸边草地散发阵阵青草气息,沙滩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水面上倒映着晴空的云朵,

"风景令人忆帝京":这风景让我回忆起在帝京的日子。

# 帝京:指长安。

"还似往年春气味":春天的气味还和往年一样,

"不宜今日病心情":但和我今天糟糕的心情是不相宜的。

"闻莺树下沉吟立":听到在树下莺的叫声,我无言沉吟独自而立,

"信马江头取次行":在江边骑着马漫无目的地行走。

# 取次行:让马任意的走。,信马:任马行走而不加约制。

"忽见紫桐花怅望":突然看见盛开的紫桐花,心中怅然若失,长久凝望,

"下邽明日是清明":明天家乡就该是清明节了吧。

# 下邽:地名,在中国陕西省渭南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江畔》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律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被贬江州期间。此诗以寒食节江畔春色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与细腻的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心境与对帝京、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将“帝京”之思与“下邽”之念交织,既延续了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又展现了贬谪文学中“哀而不伤”的典型特征。诗中“风景令人忆帝京”的感慨与“下邽明日是清明”的喟叹,生动折射出中唐文人在政治逆境中的家国情怀,成为研究唐代贬谪文学的重要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草香沙暖水云晴”以明媚春光反衬诗人被贬后的孤寂心境,用自然之乐景凸显内心之哀愁,形成强烈情感反差。细节描写:“沈吟立”“取次行”以细微动作展现诗人精神恍惚的状态,“沈吟”凸显沉思之深,“取次行”暗示漫无目的的漂泊感。

2. 分段赏析

《寒食江畔》首联“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描绘出江畔草香、沙暖、水云晴朗的美好春日景象,诗人却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帝京,借景抒情,传达出对帝京的深切思念,也暗示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寂。颔联“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运用对比,将往年春日的心情与今年被贬且生病的心情相对比,“还似”强调春光依旧,“不宜”突出心境的不同,更显诗人当下的愁闷。颈联“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通过细节描写,“沉吟立”表现出诗人听到莺鸣后陷入沉思、失魂落魄的状态,“信马”“取次行”则描绘出诗人在江头漫无目的、随意行走的模样,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迷茫与落寞。尾联“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忽见”引出紫桐花这一意象,点明时令,“怅望”直接表达出诗人的惆怅之情,而“下邽明日是清明”则将情感引向对故乡的思念,由忆帝京到思故乡,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同时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虽未明说归期与心境,但那种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全诗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思乡以及对归期的期盼等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下一篇:唐·沈亚之《村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