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太白峰前住":我曾经在秦岭主要山脉之一的太白峰下居住,
# 太白峰:秦岭主要山脉之一,长安八景之一。
"数到仙游寺里来":多次携好友去仙游寺游玩。
"黑水澄时潭底出":黑河水清澈的时候可以看到水潭的底部,
# 澄:水静而清。,黑水:即仙游寺附近的黑河水。
"白云破处洞门开":仙游寺的洞门上面盘旋一片白云。
"林间暖酒烧红叶":在森林里焚烧红色落叶热酒畅饮,
"石上题诗扫绿苔":扫去石头上青色苔藓好题字写诗。
# 石上题诗扫绿苔:意谓要在石头上题诗,先得把石上的绿苔扫干净。
"惆怅旧游那复到":唉,我真为自已不能再游佳境而深感懊恼,
"菊花时节羡君回":君能够在菊花盛开的九月高秋归去而让我非常羡慕。
# 羡:羡慕。一作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主题围绕送别友人归隐,表达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羡慕以及对旧游之地的怀念。首联写自己曾多次前往太白峰和仙游寺,为后文铺垫。颔联、颈联描绘仙游寺景色及与友人在此的活动,展现环境清幽和友情之乐。尾联抒发自己对旧游难再的惆怅,以及对友人归隐的羡慕。
2. 写作手法
对偶:颔联“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和颈联“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仙游寺的景色,如“黑水”“白云”“红叶”“绿苔”等,抒发对旧游之地的怀念和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以“曾”字回溯,点明自己与太白峰、仙游寺的过往渊源,“数到”体现对此地的喜爱,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颔联“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对仗工整,描绘出黑水澄澈时潭底可见,白云散开处洞门显现的动态画面,展现仙游寺景色的清幽与奇幻。颈联“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描绘与友人在林间以红叶取暖温酒、扫去绿苔在石上题诗的场景,充满雅趣,体现友情和惬意的生活。尾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前句写自己对旧游难再的惆怅,后句表达对友人在菊花时节归隐的羡慕,情感真挚,点明主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送别诗别具一格,白居易以细腻笔触描绘仙游寺的美景与昔日游玩之乐,将惜别、羡慕之情融入其中。在艺术上,对偶的运用娴熟,色彩描写生动,使诗歌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内容上,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窠臼,着重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展现出诗人超脱的心境和高雅的情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追求。
上一篇:唐·张籍《秋夜长》
下一篇:唐·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