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花满院":棕榈花开满了院子,
# 棕榈:木名,棕榈树,一种棕榈属植物。
"苔藓入闲房":苔藓长到了空闲的房屋中。
# 闲房:指僧房。一个“闲”字用于形容僧房的静寂。
"彼此名言绝":我们彼此对坐无语,
# 名言:名目与言句。佛教用语。皆依相而立,相无体性,故名言亦假立而无实。世间由于妄执,以名言为实,谓名字即实物,而分别假名言所成之相。
"空中闻异香":在空气中闻到了一阵奇香。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棕榈花与苔藓的生机和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禅院的宁静氛围。同时,诗人以“彼此名言绝”表达禅宗的“不可言说”之境,通过“空中闻异香”传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
2. 写作手法
拟人:“苔藓入闲房”这句诗中的“入”字,赋予了苔藓以人的动作和行为,仿佛苔藓像一个安静的访客,悄然走进了僧房。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让苔藓显得更加生动,也赋予了它一种主动性和生命力。对比:诗中“棕榈花满院”一句,展现出庭院里棕榈花肆意绽放、色彩斑斓、热闹非凡的画面,而“苔藓入闲房”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苔藓不仅在院子中肆意生长,甚至蔓延到了僧人的房间,这暗示着禅院人迹罕至,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禅院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3. 分段赏析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这两句诗,为禅院勾勒出了一幅生动而传神的速写。这是一所极为静谧的禅院,静到苔藓不仅在院中蔓延,甚至爬进了僧房,可见这里既无人外人打扰,僧人也鲜少出门。然而,这所禅院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庭院中盛开的棕榈花绚烂夺目,展现出一片热闹明媚的景象。这种热闹与静谧、生机与幽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勾勒出禅院的宁静与生机。二者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仿佛蕴含着“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禅意,让诗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感悟之中。“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则描绘出了一种自悟的境界。禅房中显然不止一位僧人,因此用“彼此”二字。在这里,“名”指精神,“言”指语言。众僧相对参禅,彼此间既无言语交流,也无精神上的直接沟通,却能达到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共同沉浸于禅悦之中。这种境界如同须菩提在禅定时,帝释天散花于天,诗人也仿佛能闻到空中的异香。禅宗认为,真正的悟境是不可言说的,一旦用语言表达,便会失去其本质。因此,众僧皆保持沉默,而诗人也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这一境界,使得这首小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无穷。清代评论家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这首诗“句中有禅理,句外有神韵”,这一评价可谓精准而深刻。
下一篇:唐·白居易《枯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