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心迹最相亲":我们平生志趣相投,
# 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
"欲隐墙东不为身":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
# 不为身:不是为了谋取利益。身,指进身、仕进。,欲隐墙东:东汉王君公因世乱,以做牛贩自隐,时人称“避世墙东”。《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传》:“初,萌与同郡徐房、平原李子云、王君公相友善,……房与子云养徒各千人,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为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唐代“墙东”还用来指官运不通的人居住的地方。《唐诗纪事》卷十三载,唐玄宗先天中吏部郎中张敬忠咏诗嘲膳部员外郎王主敬云:“有意嫌兵部,专心望考功。谁知脚蹭蹬,几落省墙东。”墙东,喻隐者所居之处。
"明月好同三径夜":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
# 三径:庭园的三条小路。赵岐《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人因以“三径”称隐士所居。
"绿杨宜作两家春":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
# 绿杨:《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后人因以用作结邻的典故。
"每因暂出犹思伴":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
# 伴:陪伴的人。,犹:尚且,还。,暂出:暂时出外。
"岂得安居不择邻":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 择邻:挑选好的邻居。《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君子居必择邻,游必择士。”,岂得:怎么能。
"可独终身数相见":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
# 数:经常。,可独:岂止,不止是。
"子孙长作隔墙人":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 隔墙人:隔墙同住的邻居。,长:通“常”,往往,经常。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表达友情与向往隐居生活的诗。诗的前半部分聚焦于两家结邻的种种益处,勾勒出一幅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后半部分则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择邻共处的恳切愿望,通过暂离时的思念、定居后的相伴、终身的相守以及后代的延续,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将读者带入一个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奇妙世界,那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状态。全诗凭借绚烂多彩的想象,精心构筑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场景,洋溢着诗情画意,品读之余,令人心旷神怡,倍感愉悦与满足。
2. 写作手法
用典:“欲隐墙东”,化用《后汉书·逸民传》中“避世墙东”的典故,以王君公隐于墙东卖牛自喻,暗示诗人渴望与友人远离尘嚣、比邻而居的隐逸之志。“三径夜”,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意象,既点出隐士居所的清幽,又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的优美景象,借以表达与友人元八结邻的美好愿景。明月、绿杨等自然景物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成为诗人抒发友情的媒介。直接抒情:“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元八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共同隐居的愿望,情感真挚而直接。间接抒情:“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则通过描绘明月照耀下的幽静小径和绿杨掩映的两家春色,间接抒发了诗人对与元八结邻后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含蓄而深远。象征:“墙东”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隐士的居所,这里象征着诗人与元八共同的隐居理想。“三径”则出自汉代蒋诩的典故,象征着隐士的居所和清幽的环境。这些象征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和深度。对比:此句中的“暂出犹思伴”与“安居不择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达了诗人即使短暂外出也时刻思念着友人的深厚情感,后者则通过反问的形式强调了选择邻居的重要性。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择邻的慎重态度,进一步强调了与元八结邻的意愿和重要性。反问:“岂得安居不择邻”,这句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择邻重要性的看法。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在选择居所时,邻居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反问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语气,还使得诗人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细腻描绘了两家结邻的适宜与美好。开篇即道出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随后具体展开这份“相亲”的细节。诗人巧妙地融入了“墙东”、“三径”与“绿杨”等隐居典故,使得这些用典如同出自肺腑之言,自然流畅而不显造作。未直言卜邻之愿,先以古代隐士之志为铺垫,渲染了两人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皆为淡泊名利、向往隐居之士,预示着他们定能成为理想中的佳邻。诗人进而想象结邻后的温馨场景:“明月”与“绿杨”交织出一幅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二人在这般美景中悠然漫步、畅谈心事,尽显对结邻生活的美好向往。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更是脍炙人口。在这幽静雅致的天地间,诗人与元八或漫步于庭院,或月下浅酌,或池边赏鱼,或柳荫下吟诗,生活恬淡自适,悠然自得。仅十四字,便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激发读者无限遐想,彰显了对仗与用典的修辞魅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精湛的语言艺术。后四句则深切表达了诗人卜邻的恳切之情。从暂离到定居,从终身相伴到子孙延续,层层递进,情感愈加深沉,将眼前的景象延伸至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营造出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愿景。这也从侧面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渴望。诗人以连串反问,步步紧逼,让对方不禁产生“深得我心”的共鸣。这些反问,实则是诗人渴盼之情的侧面展现。四句看似说理,实则深情流露;看似是在说服对方接受请求,实则是在推心置腹地表达对友情的极致渴望。语言质朴真挚,情感深切纯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殷切与纯真。
4. 作品点评
诗人尽情挥洒想象的翅膀,勾勒出一幅幅明月高悬夜空、绿柳轻拂大地的动人场景,细腻地描绘了他对与友人结邻后美好生活的绚丽憧憬,深情地倾诉了对朋友无尽的仰慕与渴望,彰显出那份真挚而热切的友情。全诗以缤纷多彩的想象为笔,勾勒出一帧帧如诗如画的景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与画意,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倍感愉悦与满足。
# 起句含盖全篇。后四句变化生动。结句欲远及“子孙”,第五却言“暂出”,转掣不测。
清何焯《白居易集笺校》
# 两家意,语语夹写,一步深是一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句句细贴,一层深一层。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不为身”三字终未亮。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起句“最相亲”三字,是通首主脑,以下言卜邻之美,及所以卜邻之故,皆从此三字生出。
清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 此诗论句法则层层推进,论交情则愈转愈深,在七律中格甚少,词句亦流转而雅切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现代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上一篇: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下一篇:唐·韩愈《游城南十六首·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