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一歧东上":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
"乃昔所未至者":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
"遂前趋直上":于是向前直往上走,
"几达天都侧":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 天都:黄山三十六峰之一,比主峰莲花峰略低,却远比莲花峰险峻。这是作者第二次游黄山所写的日记的一部分。
"复北上":再往北上,
"行石罅中":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
# 罅:缝隙。
"石峰片片夹起":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
"路宛转石间":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
"塞者凿之":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
"陡者级之":陡峭的地方把它砌成石级,
"断者架木通之":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连通,
"悬者植梯接之":悬空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下瞰峭壑阴森":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
# 阴森:(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
"枫松相间":枫树、松树杂然相间,
"五色纷披":五色缤纷,
# 纷披:杂乱而散散落落。
"灿若图绣":灿烂得像图画,像锦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于是想到黄山算得上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
"而有奇若此":而有这样的奇景,
"前未一探":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
"兹游快且愧矣":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阻隔而走在后面,
"余亦停弗上":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
"乃一路奇景":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
"不觉引余独往":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前往。
"既登峰头":登上山头后,
"一庵翼然":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像小鸟张开翅膀似地立在那儿,
# 翼然:形容屋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为文殊院":这就是文殊院,
"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左天都":它左边是天都峰,
"右莲花":右边是莲花峰,
"背倚玉屏风":背后倚的是玉屏风,
"两峰秀色":两峰秀丽的景色,
"俱可手擥":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 手擥:伸手揽取。擥:通“揽”,收取。以上几句形容天都、莲花距离很近,秀丽景色进入眼底。
"四顾奇峰错列":四周环顾,只见奇峰错落地排列,
"众壑纵横":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
"真黄山绝胜处":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
"非再至":如果不是第二次来,
"焉知其奇若此":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挟澄源、":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
# 澄源:和尚名,云游四方的和尚。
"奴子仍下峡路":仆人依旧走下山峡的道路。
# 奴子:童仆。
"至天都侧":到天都峰侧,
"从流石蛇行而上":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
# 蛇:像蛇一样,名词作状语。
"攀草牵棘":攀杂草,牵荆棘,
"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
"石崖侧削则援崖":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
"澄源必先登垂接":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
"每念上既如此":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
"下何以堪":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
# 堪:禁得住,受得了。
"终亦不顾":最后还是不管那些。
"历险数次":经过多次艰险,
# 历:越过。
"遂达峰顶":终于到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
"澄源寻视其侧":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
"得级":发现有石级,
"挟予以登":就拉着我登上去。
"万峰无不下伏":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
"独莲花与抗耳":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
"时浓雾半作半止":这时浓雾忽起忽散,
"每一阵至":每来一阵,
"则对面不见":就对面不见人。
"眺莲花诸峰":远望莲花诸峰,
"多在雾中":多半隐在雾中。
"独上天都":唯独登上天都峰,
"予至其前":我走到前面,
"则雾徙于后":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
"予越其右":我走到右边,
"则雾出于左":雾就从左边出来了。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
"柏虽大干如臂":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
"无不平贴石上":可是都平贴在石上,
"如苔藓然":好像苔藓似的。
"山高风钜":山高风大,
"雾气去来无定":雾气来去不定。
"下盼诸峰":下望群峰,
"时出为碧峤":有时露出来像碧绿的山尖,
# 碧峤:青玉般的山峰。形容陡峭的山峰在日光云色的辉映下,犹如碧玉。峤:尖而高的山。
"时没为银海":有时被雾淹没了像一片银海;
"再眺山下":再远眺山下,
"则日光晶晶":日光晶莹闪亮,
"别一区宇也":别有一番天地啊。
# 区宇:区域,境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描写出游的游记,生动记述了黄山之旅。文中细致描绘了登山时的种种惊险、沿途的绚丽风光,以及登顶后所见的壮阔景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作者用灵动笔触勾勒出黄山的雄奇险峻与秀丽多姿,文字间满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也洋溢着对生命与自然相融的真挚热爱。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写作者发现一条未曾走过的歧路,于是沿此路上行。此段对山路的描写,“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生动地表现出登山之路的艰难与人们开辟道路的智慧。“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描绘出从山上俯瞰的壮丽景色,通过色彩描写,展现黄山景色的绚烂,“快且愧矣”则表达出作者对错过如此美景的遗憾与此次得见的畅快。作者因景独自前行,到达文殊院,“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以细腻的视角,从方位、形态等方面,写出黄山景色的壮美与奇特,抒发对黄山美景的赞美。下山后又从流石向上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通过对登山动作及同伴帮助的描写,体现登山之险。“上既如此,下何以堪”却又“终亦不顾”,凸显作者坚定的决心。登顶后,“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以对比衬托出天都峰的高耸。对云雾、松、柏的描写,“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展现出黄山独特的风貌。“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从不同角度描绘峰、雾、山在不同状态下的景象,营造出奇幻的氛围,表达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上一篇:明·黄姬水《金陵古意八首其一》
下一篇:明·王履《玉泉道士携游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