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yān
gōng

朝代:明作者:揭轨浏览量:3
yuè
jīn
guān
róng
líng
luò
hòu
tíng
xián
西
gōng
yáng
chē
guò
nán
yuàn
yóu
fèng
chuī
huán​​
chéng
jīn
pán
liú
hǎi
shàng
guǎng
广
hán
qióng
suǒ
rén
jiān
cuì
huá
zhī
zài
huáng
xiāo
xiāo
wàn
suì
shān

译文

八月的时候,皇帝的车驾经过了玉门关,芙蓉花凋零之后,后宫庭院一片寂静闲适。西宫不再有皇帝乘坐羊车前来,南苑还仿佛能听到当年凤吹的声音,让人恍惚觉得皇帝还会回来。承接甘露的金盘依旧留在海上,广寒宫那华丽的门户仿佛被锁在了人间。皇帝的车驾如今在哪里呢,万岁山上黄叶潇潇飘落。

逐句剖析

"八月金舆度玉关":八月的时候,皇帝的车驾经过了玉门关,

"芙蓉零落后庭闲":芙蓉花凋零之后,后宫庭院一片寂静闲适。

"西宫无复羊车过":西宫不再有皇帝乘坐羊车前来,

"南苑犹疑凤吹还":南苑还仿佛能听到当年凤吹的声音,让人恍惚觉得皇帝还会回来。

"承露金盘留海上":承接甘露的金盘依旧留在海上,

"广寒琼户琐人间":广寒宫那华丽的门户仿佛被锁在了人间。

"翠华此日知何在":皇帝的车驾如今在哪里呢,

"黄叶潇潇万岁山":万岁山上黄叶潇潇飘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燕都故宫》是明代诗人揭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路过燕都故宫,触景生情,感慨历史的变迁。首联点明时间是八月,皇帝车驾曾过的玉门关如今已物是人非,后宫芙蓉零落,庭院寂静。颔联通过西宫不再有羊车经过、南苑仿佛还能听到凤吹之声,对比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冷清。颈联中承露金盘留在海上、广寒琼户似被锁在人间,暗示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尾联以“翠华此日知何在”直接抒发对皇帝车驾不再的感慨,黄叶飘落的万岁山更增添了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以燕都故宫为背景,此地曾是皇家繁华象征。诗人揭轨身处明代,彼时王朝或已现颓势。他创作此诗,借眼前故宫往昔皇家盛景与当下衰败之景相对比,深刻反映朝代更迭带来的沧桑巨变,实则借古讽今,表达对当下局势的忧虑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描述了故都残破,往昔繁华不再的凄凉。诗人通过今昔对比,深刻反映朝代更迭带来的沧桑巨变,实则借古讽今,表达对当下局势的忧虑与反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承露金盘留海上,广寒琼户琐人间。”中“承露金盘”指的是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老,在建章宫前建造了承露盘,用来承接天上的甘露,认为饮用甘露可以延年益寿的典故。此典故的运用,暗示了昔日帝王们追求长生不老的徒劳之举。曾经辉煌的承露金盘如今“留海上”,只剩下遗迹供人凭吊,反映出历史的兴衰无常和帝王们虚幻的追求。对比:“西宫无复羊车过”过去西宫有皇帝乘坐羊车频繁临幸,充满了热闹与繁华;而现在“无复羊车过”,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车驾,变得冷冷清清。这种今昔对比,突出了西宫从繁华到衰败的巨大变化,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变迁和时光的流逝。借代:“八月金舆度玉关”中“金舆”本指华丽的车子,在这里借代帝王的车驾。诗人不直接说帝王车驾,而是用“金舆”来代替,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华丽、庄重的感觉。“金舆度玉关”描绘出曾经帝王车驾威风凛凛地经过玉关的场景,暗示了故宫曾经的皇家威严和繁华。象征:“南苑犹疑凤吹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南苑”是昔日帝王游乐之地,“凤吹”象征着帝王车驾或随行的仪仗音乐,代表着皇家的威严与荣耀、往昔的繁华。如今诗人来到此地,恍惚间似乎还能听到那象征着皇家活动的凤吹之声,但实际上帝王已不再来,南苑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此句通过“凤吹”这一象征,暗示了王朝的兴衰变迁,昔日繁华不再,如今只剩一片冷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八月金舆度玉关,芙蓉零落后庭闲”,以“金舆”代指帝王车驾,开篇描绘了八月故宫秋景的萧瑟,曾经帝王车驾往来的玉关如今只剩芙蓉零落、后庭寂寥,通过今昔对比,奠定全诗怀古伤今的基调。颔联“西宫无复羊车过,南苑犹疑凤吹还”,运用“羊车”(晋武帝宫中专乘)与“凤吹”(萧史弄玉典故)两个典故,以西宫不再有羊车经过的冷清,与南苑仿佛仍能听见凤吹之声的虚幻形成对比,凸显繁华消逝、历史变迁的沧桑。颈联“承露金盘留海上,广寒琼户琐人间”,借用汉武帝承露盘求长生与月宫广寒的神话意象,“留海上”“琐人间”暗示昔日皇家对长生的追求终成徒劳,辉煌如广寒之门亦被尘封,深化了历史兴衰的主题。尾联“翠华此日知何在,黄叶潇潇万岁山”,以“翠华”(帝王仪仗)的消失和“万岁山”(故宫附近山丘)黄叶飘落的凄凉画面作结,直接抒发对皇帝车驾不再的感慨,以景结情,将历史沧桑之叹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朝代更迭的深沉喟叹。诗中“西宫”“南苑”等地名与故宫遗址呼应,更添历史厚重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履《女道士室前夜见流火》

下一篇:明·金大舆《与文源朱二过溧阳道上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