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shān
shí
·
·

朝代:明作者:袁中道浏览量:3
cóng
xiāng
shān
shí
dèng
xíng
liǔ
yún
zài
yān
chà
hòu
yǒu
quán
cóng
shān
gēn
shí
xià
zhōng
chū
pēn
bīng
xuě
yōu
yùn
hán
dàn
yǒu
lǎo
shù
zhōng
kōng
huǒ
chū
dǎo
quán
zhōu
kuò
xià
guō
shí
xià
jiàn
wén
jīn
shā
yǐn
diàn
殿
qián
wéi
chí
jiè
shí
liáng
xià
shēn
zhàng
liǎo
ruò
jìng
cùn
zhū
wàn
wěi
chí
hóng
hān
shuò
rén
jīng
shè
qīng
liú
xiě
yǐng
tán
qīng
huì
lián
huò
tóu
bǐng
zuǒ
qún
zuǒ
yòu
zhī
xiā
yǒu
shēng
rán
tiào
yóu
shuǐ
shàng
zhě
jiē
shù
cùn
cháng
chǐ
zhě
qián
yǒng
tán
xià
jiàn
shí
ān
xián
níng
nǎi
jìng
zào
guān
lǎo
shào

译文

从香山寺沿着石阶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有棵老树,树干中间是空的,泉水从中间流出,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也是这样,它们吃食时发出啧啧的声响。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在水面嬉戏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逐句剖析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从香山寺沿着石阶行走在柳林路中,

"不里许":大约不到一里路,

"碧云在焉":便到了碧云寺。

# 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刹后有泉":寺后有泉,

"从山根石罅中出":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

# 罅:裂缝。

"喷吐冰雪":如冰似雪,

"幽韵涵澹":水波荡漾。

# 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

"有老树":有棵老树,

# 有老树:“有老树”两句: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

"中空火出":树干中间是空的,泉水从中间流出,

"导泉于寺":将泉水导入寺中,

"周于廓下":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

"激聒石渠":喧闹着流进石渠,

# 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

"下见文砾金沙":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

"引入殿前为池":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

"界以石梁":周围以石块砌成,

"下深丈许":水深大约有一丈,

"了若径寸":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

"朱鱼万尾":池中有金鱼万尾,

"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 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烁人目睛":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

"日射清流":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

"写影潭底":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

"清慧可怜":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 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或投饼于左":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

"群赴于左":鱼群便蜂拥向左边,

"右亦如之":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也是这样,

"咀呷有声":它们吃食时发出啧啧的声响。

"然其跳达刺泼":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

# 刺泼:鱼击水声。,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

"游戏水上者":在水面嬉戏的鱼儿,

"皆数寸鱼":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其长尺许者":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

"潜泳潭下":则潜泳在潭底,

"见食不赴":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

"安闲宁寂":十分安闲宁寂,

"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 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山十记·记四》是明代袁中道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文章记录了从香山寺至碧云寺的游览行程。寺后的山泉水清冽冰凉,自石缝奔涌而出,与古朴的老树、静谧的寺院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清幽又和谐的画面。泉水如丝带般萦绕寺院,潺潺水声不绝于耳,池底的细沙石子清晰可辨,让景致更显生动鲜活。池中万千红鱼簇拥池边,色彩绚丽夺目,当阳光穿透澄澈的水面,鱼影便摇曳着倒映在潭底,美得令人心醉。全文将自然之景与人文情思完美交融,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体会到那份宁静与美好,是一篇充满意趣的游记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别字冲修,号柴紫居士,晚号凫隐居士,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袁中道主张即使研究古文,也不可全部模仿,是“公安派”代表作家,与大哥袁宗道、二哥袁宏道并称“公安三袁”。早年声援兄长宏道所倡诗文革新运动,晚年继任公安派主将,为矫衰救弊而主张“本之以性灵,裁之以法律”。其诗早年以平易坦直为主,中年后转为幽深奇崛。其散文成就较高,常从贴近生活的细节入手,记人写景记事均鲜活生动、平实亲切。著有《珂雪斋近集》《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等。今人合编为《珂雪斋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描写作者从香山到碧云寺的行程,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详细描绘了碧云寺后泉水的喷涌、老树导泉的奇特,以及殿前池中朱鱼的活泼与安闲,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西山碧云寺周边景色的赞美与欣赏之情,体现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开篇点明游览的起点和目的地,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行程,让读者能够快速进入情境。“俯”“行”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作者的行动过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描写了寺庙后面的泉水,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泉水比作冰雪,形象地表现出泉水的清澈和寒冷。“幽韵涵澹”则营造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通过对老树和泉水的进一步描写,丰富了景色的层次感。“中空火出”形象地描绘了老树的奇特形态,“导泉于寺”“激聒石渠”等语句则展现了泉水的流动和活力,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描绘了池塘的独特景观,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池塘的实际深度和看起来很浅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增加了景色的趣味性和神秘感。“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描写了池塘里红色的鱼,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它们的活泼可爱。“匝池红酣”形容鱼群围绕着池塘游动,颜色鲜艳夺目;“烁人目睛”则强调了鱼群的鲜艳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描绘了阳光照射下鱼儿的影子映在潭底的景象,给人以清新灵动的感觉。“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细致地描绘了鱼儿们争抢食物的场景,通过“群赴”“咀呷有声”等语句,生动地表现出鱼儿的活泼和生机,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通过对比小鱼和大鱼的不同表现,引发了对安静与躁动和年龄关系的思考。“跳达刺泼”形容小鱼在水中跳跃、泼水嬉戏的活泼姿态;“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则表现出大鱼的安闲宁静。最后提出疑问,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孙承宗《春怀六首其一》

下一篇:明·王越《谢安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