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南游侠子":邯郸城南的游侠子,
# 游侠子:富于任侠之气的年轻人。他们重义轻利,乐于助人。,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首都。该地任侠之风盛行。
"自矜生长邯郸里":自夸生长在邯郸里。
# 里:故里。,自矜:自夸,自恃。
"千场纵博家仍富":经过千场放纵赌博后家里仍富,
# 纵博:放纵赌博,豪赌。,千场:很多的场所。
"几度报仇身不死":几处报仇身不死。
# 报仇:报复仇怨。,几度:几次,几回。
"宅中歌笑日纷纷":家中的歌声笑语终日闹纷纷,
# 纷纷:多而杂乱,接二连三地。,日:每日。,歌笑:歌声和笑声。
"门外车马如云屯":门外的高车大马聚集如云屯。
# 如云屯:一作“常如云”如云之聚集,形容盛多。,车马:豪车骏马。
"未知肝胆向谁是":不知该向谁披肝沥胆,
# 肝胆:肝和胆的总称。比喻真挚的心意和勇气血性。
"令人却忆平原君":只教人想念那平原君。
# 平原君:这里指战国时的赵国公子赵胜。因被封于平原(位于今山东省),故有此称呼,后为赵国宰相。其人讲信义,重视人才,曾养食客数千人。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君不见如今的交情如纸薄,
# 薄:浅薄。,交态:人与人相交往所表现的态度、交情。
"黄金用尽还疏索":黄金用尽了还你个疏索。
# 疏索:冷淡、疏远。
"以兹感激辞旧游":为此感叹辞别往日的朋友,
# 辞旧游:辞去旧日的交游。,以兹:以此。感叹:一作“感激”,真心感谢。
"更于时事无所求":眼前的时事功名也无所追求。
# 无所求:无所追求。,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
"且与少年饮美酒":且与年轻人共饮美酒,
# 且与:暂且和。
"往来射猎西山头":往来射猎来到西山头。
# 西山:指邯郸西北的马服山。,射猎:射箭狩猎。,往来:来来去去。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游侠题材诗。作品通过描绘邯郸少年豪放不羁的游侠生活与精神风貌,展现了盛唐时期侠士的豪情壮志,同时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知音难觅的愤懑与苦闷。
2. 写作手法
夸张:“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通过“千场”“几度”的夸张数字,凸显其轻财重义、生死无惧的游侠气概。比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以“纷纷”形容歌笑的喧闹,以“如云”比喻车马的盛况,生动再现了少年生活的繁华热闹。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邯郸城南游侠子,……门外车马常如云。”“邯郸”作为战国赵国都城,是任侠之风的象征。开篇以“自矜”二字点明少年对身份的自豪,类似戏曲“自报家门”的叙事手法,既客观介绍人物,又暗含主角的自我标榜“千场纵博”“几度报仇”以数字叠加的夸张手法,凸显其豪奢与不羁:赌博破家仍富,杀人犯禁不死,暗示其势焰滔天,呼应盛唐对游侠的宽容态度。第二段:“未知肝胆向谁是,黄金用尽还疏索。”“未知肝胆向谁是”陡然收束前文喧嚣,揭示豪奢表象下的孤独内核。以“平原君”典故(战国赵国公子,广纳贤士)对比现实,凸显无人赏识的悲愤。第三段:“以兹感叹辞旧游,……往来射猎西山头。”“辞旧游”“无所求”表面写疏离,实则以“且”字转折,暗含不甘。射猎西山(邯郸西北马服山)化用廉颇、李牧典故,暗示壮志未酬的无奈。结尾呼应开篇的邯郸少年形象,形成“豪—愤—逸”的闭环。看似旷达的饮酒射猎,实则以“待时而动”的豪情,寄托对现实的反抗。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邯郸少年”形象为载体,通过“总起-铺陈-转折-抒怀”四层递进结构展开。前八句采用平仄韵交押(仄起平收),以“城南游侠子-车马如云”的豪迈场景,展现少年游侠的纵博豪情与显赫声势。后六句转为仄韵起势,“君不见”二句陡转直下,形成情感断层。其中“未知肝胆向谁是”作为全篇枢纽,既收束前文铺陈,又开启后文感慨,实现由外显豪情向内在苦闷的戏剧性转折。
#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 气骨高凝,丽归少年,不失故涉。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此叹交道之薄,因少年以发之也。意谓世之交者,孰非势利耶?观此邦游侠之子,贪嗜于财,幸免于法,非能豪举也。然而门庭若市,故我之肝胆未知所向,以世无平原君也。交态既日薄矣,吾岂待金尽而疏索哉!惟辞彼旧游,而于时事无所求耳。今少年不尚游侠,不趋势利,但与饮酒射猎以相娱乐,则其交也庶几哉!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