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傍古庙壁半斜":道路旁的古庙墙壁已倾斜了一半,
# 傍:一作“旁”。
"雨滴香案堆坭沙":雨水滴落在香案上,堆着湿润的泥沙。
"槎牙死树当道卧":那棵枯树长得歪歪扭扭,横在路中间躺着,
"树上纸钱犹未化":树上的纸钱还没完全烧化。
"春秋祭祀知几时":一年一度的春秋祭祀,不知何时才会再举行,
"乌鸦得食号相随":乌鸦得了供食,边叫边紧随不去。
"人人欢喜得好珓":人人欢喜地求得好兆头,
"低昂拜跪山花飞":低头抬头、跪拜叩首间,山花纷纷飘飞。
"宁知祸发在旦夕":哪里知道灾祸会在转眼间爆发,
"空村无烟唯瓦砾":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剩一片瓦砾,连炊烟都没有了。
"庙傍乌鸦亦不来":庙旁的乌鸦也不再飞来,
"独留土偶眠苍苔":只留下一尊尊泥塑的神像,在苍苔上静静沉睡。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批判诗。全诗通过古庙祭祀前后的强烈对比,揭露了元末战乱对民间信仰、社会秩序和百姓生活的毁灭性冲击,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与悲悯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村民“人人欢喜得好珓,低昂拜跪山花飞”的虔诚与欢愉,与“空村无烟唯瓦砾”的惨烈结局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从“生”到“死”、从“聚”到“散”的急转,暗喻战乱对民间生活的毁灭性打击。
3. 分段赏析
“路傍古庙壁半斜,雨滴香案堆坭沙”,先勾勒出古庙的破败之景:墙壁倾斜,香案上堆着被雨水打湿的泥沙。“半斜”“堆坭沙”二词,以细节白描凸显古庙的荒凉,为后文写祭祀的热闹与衰败埋下伏笔。“槎牙死树当道卧,树上纸钱犹未化”紧接古庙,写路边枯树横卧,枝头残留的纸钱仍未被风吹散。“槎牙”状树之歪斜,“犹未化”暗示祭祀刚过不久,却已显冷落,死树与残钱,共同烘托出古庙周边萧瑟的氛围。“春秋祭祀知几时,乌鸦得食号相随”转向祭祀常态:村民按节气祭拜,乌鸦却因贪食供品而盘旋鸣叫。“知几时”以疑问语气,暗讽祭祀的盲目;乌鸦“号相随”的热闹,实则是趋食的本能,与村民的虔诚形成微妙对比,隐含讽刺。“人人欢喜得好珓,低昂拜跪山花飞”进一步渲染祭祀场景:村民为求得吉兆(好珓)欢喜叩拜,山花随动作纷飞。“欢喜”“低昂拜跪”的细节,写出村民对祭祀的迷信与投入,却未察觉这份“虔诚”不过是徒劳的形式。“宁知祸发在旦夕,空村无烟唯瓦砾。庙傍乌鸦亦不来,独留土偶眠苍苔”笔锋陡转,揭露残酷现实:村民以为祭祀能避祸,却不知灾祸瞬间降临,村庄只剩断壁残垣;连曾因食得聚集的乌鸦也不再出现,只剩土偶在苍苔中沉睡。前后对比鲜明,昔日的热闹祭祀与今日的空村瓦砾,乌鸦的“得食号随”与“亦不来”,彻底撕开了迷信的虚妄,留下无尽荒凉。
4. 作品点评
刘基在诗中用庙宇前后兴盛与衰败的对比,指出战乱让世事变化不定。诗里“珓”这个字的使用,既关联古代用占卜问吉凶的习俗,又让祭祀场景的细节更具体生动,符合乐府诗关注现实的特点。整首诗描写的景象荒凉,语言简洁,在元末明初的乐府诗中显得与众不同。
上一篇:明·戴良《陪钟伯纪游溪南山》
下一篇:明·高启《读史十首 仪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