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味":兰花的香气,
"非可逼而取也":并不是非得靠近才可以闻嗅品赏的。
# 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逼:接近,迫近。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
"纯以情韵胜":纯粹以情韵取胜。
"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 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故称瑞耳":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
# 瑞:吉,善。
"体兼彩":兰花兼有各种颜色,
# 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而不极于色":但它的色彩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
"令人览之有余":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
"而名之不可":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 名:说出。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即使是擅长绘画的人凭借主观意念描摹相似之处,
# 即:即使。
"莫能肖也":也无法完全相似。
# 肖:相似。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这真像周文王、孔子、屈原一类人,
"不可得而亲":不能轻易亲近,
# 不可:不能,不够。
"不可得而疏者耶":也不会被疏远吧?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咏物小品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描绘了兰花香味似有若无、在有无近远续断间以情韵取胜,形态兼具色彩却不艳丽、令人难以名状的独特特质,营造出缥缈朦胧的审美意境,体现了作者对兰花清幽情韵与中和之美的推崇,表达了作者借兰花比附圣贤、追求高洁品性与淡泊心境的情志。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至“纯以情韵胜”从“闻香距离”入手,写出兰花香气的特别之处。“非可逼而取”先否定后肯定,打破人们对香气的固有认知,接着用“时有时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六个词,把兰香的缥缈感写活了——它好像在鼻尖飘着,又好像散在远处,就像水墨画里故意留白的朦胧意境。“纯以情韵胜”这句是关键,把闻香的体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韵味”,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言外之意”的想法,也为后面拿兰花比喻君子做了铺垫。第二段:“氲氲无所,故称瑞耳”至“而名之不可”从写香气转到写外形颜色,用辩证的思路讲兰花的美。“氲氲无所”承接上文香韵缥缈的感觉,用“烟气缭绕却没有固定形状”的样子,对应古人“兰花是祥瑞之草”的说法,给自然的花添了文化寓意。“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是审美核心:兰花虽有颜色却不艳丽,就像儒家说的“快乐但不过分,悲伤但不伤心欲绝”的中庸道理。这种“看着很有味道,却没法用语言说清”的朦胧感,让视觉体验超过了外表,进入“话没说完但意思到了”的境界,暗指君子“文采和本质兼备”的处世智慧。第三段:“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至“不可得而疏者耶?”用“以花喻人”收尾,完成从花到人格的升华。“再好的画家也只能靠意境画个相似”,用画画的局限反衬兰花形神的独特,就像圣贤的品格不能用世俗标准衡量。最后拿周文王、孔子、屈原举例,用“不能说亲近也不能说疏远”的矛盾说法,点出君子人格的魅力——像兰香一样,既保持精神上的距离感,又用内在品德吸引人。这种“合群但不随大流”的处世哲学,正是中国文人“入世却不迎合世俗”的精神象征。
上一篇:明·杨循吉《松江道中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