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dié
cuì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chūn
lín
tōng
jìng
zhōng
fēn
sōng
yīn
jiàn
quán
shēng
zhú
wén
cǎo
qīng
jīng
宿
shān
dài
xié
xūn
cǎi
yào
zhī
chù
chái
mén
yǎn
bái
yún

译文

春天的树林中有一条小路相通,野外的景色在这里被分隔开来。在松树的树荫下能看见鹤的足迹,在竹林里能听到泉水的声音。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草儿显得青翠,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出紫色。不知道去哪里采药了,那扇柴门被白云遮掩着。

逐句剖析

"春林通一径":春天的树林中有一条小路相通,

"野色此中分":野外的景色在这里被分隔开来。

"鹤迹松阴见":在松树的树荫下能看见鹤的足迹,

"泉声竹里闻":在竹林里能听到泉水的声音。

"草青经宿雨":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草儿显得青翠,

"山紫带斜曛":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出紫色。

"采药知何处":不知道去哪里采药了,

"柴门掩白云":那扇柴门被白云遮掩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溪山叠翠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说是朱诚泳写的。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秀丽的山林春景图。首联点明春林中的小路以及景色分布;颔联通过鹤迹、泉声,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一步渲染山林的静谧与生机;颈联描写了雨后草色和山间暮色,展现出景色的变化和美感;尾联则以采药人不知去向、柴门被白云掩映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这清幽之境的喜爱和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开篇点明地点和整体景色特征。“春林”点出季节和环境的主体,“通一径”描绘出树林中有一条小路贯穿其中,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感觉。“野色此中分”则进一步说明在这片春林中,野外的景色被这条小路分隔开来,展现出一种自然而有序的美感,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颔联“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鹤迹松阴见”,在松树的树荫下看到鹤的足迹,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联想到仙鹤的高洁和山林的静谧。“泉声竹里闻”,在竹林里听到泉水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林的美妙。颈联“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描绘了雨后和傍晚时分的景色变化。“草青经宿雨”,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草儿显得格外青翠,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山紫带斜曛”,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出紫色,给人一种温暖而又神秘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景色的变化,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尾联“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采药知何处”,不知道采药的人去了哪里,给人一种寻觅无果的感觉,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氛围。“柴门掩白云”,那扇柴门被白云遮掩着,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这两句诗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清幽之境的喜爱和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彻鉴堂《萧贞玉怀春诗》

下一篇:明·唐寅《题画九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