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蓟门北":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
#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驱马:驰马。
"北风边马哀":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苍茫远山口":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
#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豁达胡天开":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 豁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
"五将已深入":五将已经深入敌境,
# 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前军止半回":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 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
"谁怜不得意":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
"长剑独归来":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 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诗人自蓟北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借“边马哀”“北风呼啸”景象,展现出征途的苦寒与悲壮;通过叙述唐军大败,以及以“长剑独归来”刻画自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失利的哀伤,以及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借“北风”呼啸、“边马”哀鸣的环境描写,渲染出蓟北之地的荒寒、肃杀氛围。北风的凛冽、马鸣的凄厉,构建出萧瑟、压抑的边境场景,为后文抒发征战未竟、仕途失意的情感,铺垫沉重底色,让人能直观感受到边塞环境的艰苦与局势的严峻。
3. 分段赏析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此联起笔独特,运用顶针重叠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从意象看,“驱马”“北风”“边马”营造出边塞特有的苦寒氛围。以景写情,表面写边马因北风而哀鸣,实则借客观之景传达出驱马人即诗人内心的哀伤,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领起全篇情感脉络。在语言上,简洁有力,却蕴含深厚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该联承接上联意象,继续描写驱马前行之景。“苍茫”描绘出远方山口的辽阔与迷蒙,“豁达”展现出胡地天空的开阔。诗人借景抒情,北风呼啸中,如此苦寒、空旷的征途,进一步加深了“哀”意。从表达技巧看,通过对边塞景色的勾勒,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旅途的孤寂与内心的悲凉,情景交融,将情感渲染得愈发浓重。“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此联内容陡然转变,从之前对自然景色、个人情绪的描写,转向对唐军战事的叙述。“五将已深入”表明将领率军深入敌境,“前军止半回”则写出战争结果的惨烈,只有半数军队返回。诗人在此由个人之“哀”转为对唐军大败的哀悼,“哀”字蕴含了对士卒牺牲的痛惜、对国家战事不利的忧心以及对用人不当的愤懑,使“哀”的内涵更为深广,拓展了诗歌的社会意义。“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再次凸显“哀”情。前文通过边景、边事渲染了诸多哀伤,此联以“长剑独归来”这一形象刻画,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谁怜”直抒胸臆,强调无人理解自己的不得意,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愤懑,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情感冲击。
4. 作品点评
《自蓟北归》是唐代高适的五言律诗作品。诗中运用顶针重叠手法开篇,“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增强了情感的连贯性与感染力。描写上远近结合,先勾勒南行出发时悲寂之景,又刻画塞外独特风光,“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情感抒发真挚深沉,从旅途之哀,到对唐军战败的痛心,再到自身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层层递进,将哀伤渲染到底。
#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此军衄空归之作,悲凉有体。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
# 苍劲悲凉。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卷十三
# 苍莽凄厉,如听悲笳之奏。
明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八
# 三四写得旷达,足生英雄壮心,意言初出时本欲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五六忽然写得败兴之极,起七八。若非三四,则“不得意”三字全无来脉。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三
上一篇:唐·周朴《桃花》
下一篇:唐·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