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朝走马":行人在早晨驱马前行,
"直指蓟城傍":径直朝着蓟城方向奔去。
# 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蓟城通漠北":蓟城与漠北相通,
# 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万里别吾乡":我离家万里,告别故乡。
"海上千烽火":海上燃起千处烽火,
# 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沙中百战场":沙漠中有上百个战场。
"军书发上郡":军书从上郡发出,
"春色度河阳":春天的景色越过河阳。
# 河阳:今河南孟县。,度:超过。
"袅袅汉宫柳":汉宫中的柳枝袅袅飘拂,
# 袅袅:婀娜多姿。
"青青胡地桑":胡地的桑树青翠茂盛。
"琵琶出塞曲":琵琶弹奏出塞外的曲子,
# 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横笛断君肠":横笛之声令人肝肠寸断。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1. 分段赏析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诗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戍卒辞乡赴边的苍茫图景。晨光熹微中策马疾驰,目标直指蓟城,一路风尘仆仆,字句间跃动着投身边塞的凌云壮志,尽显豪迈之气。“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视角转向塞外见闻。“海上”与“沙中”遥应开篇“漠北”,以雄浑笔触绘就烽火连天、沙场广袤的战争画卷。尤为精妙的是,诗人巧用“发”“度”二字,让静态的“军书”与“春色”瞬间迸发活力——军书飞驰传递军情之紧迫,春色悄然漫过河阳之生机,一写边关战事的紧张,一描中原时节的更迭,刚健笔调中尽显边塞风云的磅礴气势。“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诗人以视听交融之法收束全篇。先以“袅袅”“青青”勾勒柳丝摇曳、桑林葱郁的清丽之色,如诗如画;继而引入琵琶呜咽、横笛哀婉的塞外曲调,乐声凄切动人。由明艳春色陡然坠入悲怆乐境,先扬后抑的笔法,将戍边将士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愁与征战之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余韵悠长。
2. 作品点评
纵观整首诗作,苍凉雄浑的基调贯穿始终,悲怆与豪迈交织相融。诗中既有戍边将士离乡背井的愁思,又饱含奔赴沙场的壮烈豪情,两种情绪相互激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正如《河岳英灵集》所评,此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其音律清朗悠扬,文辞秀丽雅致;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更是“足可歔欷,震荡心神”,令人读罢不禁心生慨叹,情思久久难以平复。
上一篇:唐·张继《归山》
下一篇:唐·李商隐《无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