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得水便忘忧":南方人见到水就忘却了忧愁,
"两日三番水际游":短短两日里多次在水边游览。
"花露沾衣浓似雨":花朵上的露水沾湿衣裳,浓重得好似下雨,
"潭风著面冷如秋":潭边的风拂过脸面,清冷如同秋天。
"拖莎带荇流何急":水流裹挟着莎草和荇菜,流淌得多么湍急,
"掷雁抛凫浪未休":波浪起伏,抛掷着大雁和野鸭,翻腾不休。
"天外画桥桥上柳":远处如在天外的画桥以及桥上的柳树,
"祇疑身在望湖楼":让人怀疑自己身处在杭州的望湖楼。
明代文学家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别字冲修,号柴紫居士,晚号凫隐居士,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袁中道主张即使研究古文,也不可全部模仿,是“公安派”代表作家,与大哥袁宗道、二哥袁宏道并称“公安三袁”。早年声援兄长宏道所倡诗文革新运动,晚年继任公安派主将,为矫衰救弊而主张“本之以性灵,裁之以法律”。其诗早年以平易坦直为主,中年后转为幽深奇崛。其散文成就较高,常从贴近生活的细节入手,记人写景记事均鲜活生动、平实亲切。著有《珂雪斋近集》《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等。今人合编为《珂雪斋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南人得水便忘忧,两日三番水际游”开篇点明南方人对水的喜爱,认为见到水便能忘却忧愁,直接表明诗人与友人两日来多次在水边游览的情状,为全诗奠定了愉悦赏水的基调,体现出诗人对水的钟情。颔联“花露沾衣浓似雨,潭风著面冷如秋”从触觉角度描写观水时的感受,将花露比作雨,生动写出花露浓重,沾湿衣裳的情景;把潭风比作秋意,形象表现出潭风带来的清冷之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氛围。颈联“拖莎带荇流何急,掷雁抛凫浪未休”从视觉角度描绘水流与水中禽鸟的动态。水流裹挟着莎草和荇菜,湍急流淌;波浪起伏,仿佛在抛掷着大雁和野鸭,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动态画面,凸显出自然的蓬勃生命力。尾联“天外画桥桥上柳,祇疑身在望湖楼”,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描绘出如在天外的画桥以及桥上的柳树,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让自己产生仿佛身在杭州望湖楼的错觉,以景结情,表达出对眼前水畔美景的陶醉与赞美。
上一篇:明·刘基《病足戏呈石末公》
下一篇:明·田汝鳷《过故沈丘王废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