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ē
yuàn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4
cháng
mén
dēng
xià
lèi
zuò
jiē
tái
nián
nián
bàng
chūn
shàng
yuàn
qiáng
lái

译文

在长门宫灯的下面流着眼泪,滴落变成玉石台阶上的青苔。一年又一年伴随着春天的雨,渐渐生长到园林的围墙上了。

逐句剖析

"长门灯下泪":在长门宫灯的下面流着眼泪,

# 长门:长门宫,汉宫名。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此,后因以之代指冷宫。

"滴作玉阶苔":滴落变成玉石台阶上的青苔。

"年年傍春雨":一年又一年伴随着春天的雨,

# 傍:陪伴,伴随。

"一上苑墙来":渐渐生长到园林的围墙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阶怨》是元末明初诗人刘基创作的五言绝句,收录于《刘基集》。此诗借乐府旧题,抒写幽居深宫的宫女长年不见君王的怨情。首两句以“长门灯下泪,滴作玉阶苔”,展现冷宫的凄清冷落,泪水化为青苔,暗示怨情之久;后两句“年年傍春雨,一上苑墙来”,写青苔借春雨年年滋长、爬上苑墙,恰似怨妇心中的怨恨不断滋生。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泪”“苔”“春雨”等意象托情,通篇不著“怨”字却怨气满纸。风格哀婉隐曲、含蓄隽永,将宫女的孤寂与哀怨融入景物描写中,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目不识丁,十七岁时遭逢瘟疫,父母兄弟俱亡。孤苦无依的他曾在安徽、河南一带流浪乞讨三年,后投奔土豪郭子兴麾下当兵。郭子兴死后,朱元璋逐步掌握部分军权,初期依附于韩林儿。他多次征召刘基为谋士,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前往应天为其出谋划策,并制定了详尽的用兵计划与步骤,助力朱元璋最终夺得天下。明朝建立后,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然而,朱元璋登基后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刘基于洪武四年(1371年)辞官还乡,满怀忧愤写下《玉阶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此诗通过描写长门宫灯下滴泪成苔、春雨中苔痕漫上宫墙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失宠宫女的孤寂哀怨与绵绵长恨。

2. 分段赏析

“长门灯下泪”,“长门”常与失宠的嫔妃相关联,这里借长门宫的意象,勾勒出一位在灯下垂泪的人物形象。“泪”字直接点出人物的悲伤情绪,灯光下的泪水更显孤独与凄凉,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滴作玉阶苔”,将泪水与玉阶上的青苔联系起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泪水滴落的细微动作,竟化作了阶上的青苔,既写出了泪水的多与持久,也暗示了悲伤的深沉与绵长,仿佛这份哀愁已融入了周遭的景物之中。“年年傍春雨”,转而描写青苔的生长。“年年”表明时间的流逝,“春雨”则为青苔的生长提供了环境。青苔每年都伴随着春雨生长,既呼应了上句“滴作玉阶苔”,又暗示了这份哀怨并非一时之情,而是年复一年的持续。“一上苑墙来”,写青苔沿着苑墙蔓延生长。这一景象进一步拓展了空间,也让那份深藏的哀怨仿佛有了蔓延之势,从玉阶延伸到苑墙,体现出哀愁的无处不在和难以消散。整首诗通过人物的泪水、阶上的青苔等意象,将无形的哀怨转化为有形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长久而深沉的愁绪。

3. 作品点评

宫怨诗常以宫中细微情景、寻常物事来以小见大,此诗在这一手法上并无新意。但诗人在选取意象时,巧妙地以青苔为核心,这一沉默无声、毫不起眼、自然生长的弱小存在,精准契合了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与绵长愁怨。以青苔入诗,既让“泪下成苔”的奇幻想象显得合理,又让后两句的抒情依托于具体物象,使情感表达更显委婉细腻、曲折动人,充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婉而曲。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程本立《题李典仪云东卷》

下一篇:明·筠隐遂《金陵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