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sān
shǒu
èr

朝代:明作者:薛蕙浏览量:3
cháng
chéng
西
běi
wàn
chóng
shān
shù
zhēng
rén
ruò
huán
míng
fēi
hòu
liú
qīng
zhǒng
dìng
yuǎn
shēng
qián
guān

译文

长城西北是万重连绵的群山,无数出征的将士,有几个能平安回还。王昭君死后只留下一座青冢,班超生前长久被困在玉门关外。

逐句剖析

"长城西北万重山":长城西北是万重连绵的群山,

#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无数征人若个还":无数出征的将士,有几个能平安回还。

"明妃死后留青冢":王昭君死后只留下一座青冢,

# 明妃:指王昭君。

"定远生前隔玉关":班超生前长久被困在玉门关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三首(其二)》是明代薛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长城西北万重山”描绘出长城西北方向重峦叠嶂、地势险要且地域辽阔的景象,以“无数征人若个还”展现出众多出征的将士们生死未卜、不知几人能归的残酷现实与悲壮氛围。又借“明妃死后留青冢”提及王昭君死后只留下一座青冢,其命运令人唏嘘,“定远生前隔玉关”则说到定远侯班超生前被玉门关阻隔,难以实现更多抱负。描写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征人的悲惨境遇以及历史人物在边塞相关经历中的无奈与遗憾。表达了对征人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战争和边疆生活背后所蕴含的人类苦难、理想与现实冲突等复杂情感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岁月变迁中那些被边塞铭记的人物和故事的深沉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长城西北万重山”以地理意象破题,通过“万重山”的叠压感,既展现边陲地势的险峻绵长,又暗喻征人归途的艰难阻隔。次句“无数征人若个还”以设问强化群体命运的悲怆,在数量词“无数”与疑问词“若个”的碰撞中,将个体湮没于历史长河的无奈具象化。后两句“明妃死后留青冢,定远生前隔玉关”通过古今对照,王昭君坟茔的永恒停驻与班超未竟的玉门关之隔形成时空对话,既揭示戍边者生死两难的困境——生时难越关山,死后长留异乡,又借历史人物的命运折射世代征人的共同悲剧,在苍茫天地间奏响跨越千年的边塞长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瞿佑《题鼓吹续音后》

下一篇:明·金净《秋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