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xūn
wàn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xūn
wàn
xiào
shū
shēng
xiàng
yǒu
shuí
xiāng
zhuàng
zhì
píng
shēng
hái
xiū
fēn
fēn
ér
jiǔ
xióng
tán
jiàn
zēng
shī
jīng
rén
fēng
yún
biàn
便
wèi
róng
huáng
qīng
shì
chén
āi
dōng
西
nán
běi
shí
zǎi
yóu
zhǐ
kǒng
chén
dēng
róng
xiào
què
yuán
shǔ
guān
shān
zūn
qián
yuè
huí
shǒu
kōng
níng
zhù
jīn
wèi
lǎo
qīng
lèi

译文

立功边疆,世人讥笑我的骨骼与面相难以建立功业,是谁在推许我的面相?我自恃壮志凌云,羞于与胸无大志的碌碌无为之辈相比。(我)酒后又雄健有力的言谈,一把长剑舞出奇异的气度,张口便可吐出令人惊异的诗句。(却因)际遇难逢,不得机会,无法如黄鹤一般轻快地飞翔,一展抱负。我骑着马儿,东西南北漫游各地,十年了仍客寄他乡?只关心家乡的农家饭菜,只怕要被陈登所耻笑。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我却沉湎于自家田园之中,回头看去凝神久立,内心极不平静。但是我的年纪尚未老大,也不应太多失望。

逐句剖析

"策勋万里":立功边疆,

# 策勋万里:“策勋”三句:词中指薛相士相面事。策勋万里:立功万里外而记功于策。

"笑书生骨相":世人讥笑我的骨骼与面相难以建立功业,

# 骨相:骨骼相貌。古人以此推测人的命和性。

"有谁相许":是谁在推许我的面相?

"壮志平生还自负":我自恃壮志凌云,

"羞比纷纷儿女":羞于与胸无大志的碌碌无为之辈相比。

# 纷纷:众多。

"酒发雄谈":(我)酒后又雄健有力的言谈,

# 雄谈:雄辩的言论。

"剑增奇气":一把长剑舞出奇异的气度,

# 奇气:不平凡的志气。

"诗吐惊人语":张口便可吐出令人惊异的诗句。

# 诗吐惊人语: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语不惊人死不休。”高启《赠薛相士》诗中有“我少言功名,轻事勇且狂”的豪壮之语。

"风云无便":(却因)际遇难逢,不得机会,

# 风云无便:言时局不给予施展抱负的机会。词人所居的苏州是张士诚的辖区,张士诚政权混乱,故言。风云:局势。

"未容黄鹄轻举":无法如黄鹤一般轻快地飞翔,一展抱负。

# 黄鹄轻举:谓远走高飞,建立功业。

"何事匹马尘埃":我骑着马儿,

# 何事匹马尘埃:“何事”三句:言词人16岁作诗至《赠薛相士》诗已有十年时间,其间曾游历于北郭、青丘、越中一带,尚未安身立命。

"东西南北":东西南北漫游各地,

"十载犹羁旅":十年了仍客寄他乡?

"只恐陈登容易笑":只关心家乡的农家饭菜,

# 只恐陈登容易笑:此处言自己的退世之思怕为陈登笑话。此处反用其意。陈登,三国人,字元龙,多豪气,身处江湖却有救世之意。

"负却故园鸡黍":只怕要被陈登所耻笑。

# 故园鸡黍:家乡丰盛的饭菜。喻乡人深厚的情谊。

"笛里关山":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 关山:泛指各种关隘。或言有《关山月》横吹曲名,多表现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的情感。

"樽前日月":而我却沉湎于自家田园之中,

"回首空凝伫":回头看去凝神久立,内心极不平静。

"吾今未老":但是我的年纪尚未老大,

"不须清泪如雨":也不应太多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策勋万里》是元末明初词人高启创作的一首抒怀词。该词运用赋的手法来抒发情怀,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尽情展现自己的志向抱负。词的上片刻画自身的远大抱负与卓越才能,抒发有才却不被重用的感慨;下片描绘词人内心在济世报国和归隐田园之间的矛盾纠结。整首词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仅二十五岁的高启,见官场腐败丛生、国运衰微,选择于吴淞青丘隐居避世。彼时,嘉兴相士薛月鉴来访,预言其即将迎来仕途转机。尽管高启对外始终宣称只求平淡度日,无意追名逐利,但在时光沉淀后回望,他的内心实则被济世之志与归隐之念反复拉扯。这份矛盾与挣扎无处排解,最终化作《念奴娇》一词,以深沉笔触倾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尽显文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奈与彷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言志词。词作以高启自身经历与心境为脉络,开篇叹书生骨相难获认可,却自负壮志、羞与庸人为伍,借酒、剑、诗展豪迈气概;又写十载漂泊羁旅,担忧负却故园之约,在笛里关山、樽前日月的情境里,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漂泊的孤寂,以及未老不甘消沉的意气,呈现出济世与退隐间的内心挣扎。

2. 写作手法

用典:“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化用许汜、陈登典故。三国时,许汜求田问舍,胸无大志,拜访陈登时遭其轻视,陈登以“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许汜卧下床”的行为,表达对只图个人安逸者的不屑。作者在词中以许汜自比,因心系“故园鸡黍”(田园生活),又怀揣济世抱负,陷入两难。借典故将自身既念田园、又想济世的纠结处境,与许汜遭陈登轻视的故事关联,把隐晦的心绪依托历史典故呈现,既让情感有历史参照而具文化厚度,又暗含对自己有抱负却因眷恋田园,似“政治软弱”(缺毅然济世胆识)的自嘲与反思。铺陈:“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以铺陈之法,罗列“酒、剑、诗”三件事:饮酒激发雄辩,佩剑增添英气,赋诗吐出惊人之语。像电影镜头般,连缀起年少时狂放、渴望建功的生活场景,生动摹写“英姿勃发”的状态,为后文“风云无便”的失落做铺垫——曾经的豪迈与现实的困顿形成落差,借生活片段的叠加,强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让壮志未酬的怅惘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三句从薛相士来访的事说起。“策勋万里”意为在万里疆场上立下功勋,“策勋”就是把功勋记录在策书上。“骨相”指人的骨骼与形体相貌,古代相术通过骨相来推算人的命运。“有谁相许”说的是薛相士对他骨相的赞许。由此能看出,尽管他在《赠薛相士》诗里说过不相信自己会富贵的话,也没有出仕的打算,但内心对相士这番话其实颇为认可,还以此自满。第二、三句用一个“笑”字引领,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第四、五句则流露出这种情绪:“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他坚信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必定能实现,所以不屑于和众多平庸男女相提并论。“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这三句,是他年轻时狂放不羁、英气勃发的生活情景的真实描绘,显然,他不只是希望成为一名诗人,更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他将自己没能功成名就归咎于没有合适的机遇,“黄鹄”就是天鹅,“轻举”有轻率行动的意思。高启生活的苏州一带,当时还是张士诚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区域,高启不愿意和张士诚政权合作,因为他看出张士诚政权不会长久。下片紧扣自身的身世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悲伤。“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这三句,对自己过去十年漂泊不定的生活做了很好的概括:从十六岁起就闻名于世,到现在整整十年,这些年里,他在北郭、青丘之间往来,还曾到城中游历过。“匹马尘埃”一句,勾勒出词人在世间苦苦寻找报国之路的形象,十年的努力,并没有让他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足的地方。“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这里用了三国时许汜和陈登的典故,作者把自己比作许汜,因为自己心里牵挂的只是家乡的饭菜,所以担心会被陈登嘲笑。“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这三句,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这些年,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他却沉溺在自家田园生活中,所以他对这种消沉、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并不甘心,内心一直不得安宁。结尾两句,词的意趣稍稍振作,他相信自己年纪还不算大,不应该像这样泪流满面、过于失望。从这首词里我们也能看出,词人在政治上是软弱的,他有远大的抱负,却没有足够的胆识,所以当朱元璋任命他为户部右侍郎时,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最终只以诗人的身份度过一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赋法述怀,借生动语言铺展心志。上阕刻画壮志奇才,倾吐怀才不遇之叹。“策勋万里”,彰显不凡抱负;“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尽显超群才气,奈何无人赏识,抱负难施,“未容”二字,饱含无尽愤慨与不平。下阕紧接“风云无便”,续写遭际:壮志成空,更兼“匹马尘埃,东西南北仍羁旅”。面对现实,作者陷入济世与退隐的矛盾挣扎,末两句既是自我慰勉,也暗含对社会的控诉。词中“万里”“东西南北”,营造辽阔境界;“剑”“风云”“黄鹤”“马”等意象,凸显雄健气势。行文曲折流畅,一气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凡古所长无不兼之。……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清纪昀等《四库提要》

# 沈雄《古今词话》谓其“大致以疏旷见长”,是能道其所长者。

不详

# “《吴中野史》载,季迪因此诗得祸。”又云“季迪诗盖有为而作,讽刺之诗虽绝妙千古,而因此触高帝之怒,假手魏观之狱,亦事理之所有也。”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羽《雨余闻蝉》

下一篇:明·祝允明《禅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