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荒阶日欲曛":下了马,站在荒凉的台阶前,只见夕阳即将西沉,天色渐暗,
# 曛:日落时的余光。,阶:一作郊。
"潺潺石溜静中闻":石上流淌的溪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寂静的环境中清晰可闻。
# 石溜:水在石上滑过。
"鸟啼花落人声绝":鸟儿在枝头啼叫,花瓣纷纷飘落,四周却听不到任何人的喧闹声,
"寂寞山窗掩白云":山间那扇孤寂的窗户,被飘浮的白云悄然遮蔽。
唐代大臣
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字文饶,初名缄,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早年以门荫入仕,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官至太尉,封卫国公。在牛李党争中,是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少好学,反对浮华风尚,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文风。他的作品不事雕琢藻饰,注重内容,真挚感人。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文武两朝献替记》《会昌伐叛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通过描写了友人故居现如今的场景,与过去对比,体现了故居如今的荒凉孤寂,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日欲曛”(夕阳)、“潺潺石溜”(石溜)、“鸟啼”、“花落”四个意象组合,共同构建出暮色中的山居图景。如“鸟啼花落人声绝”一句,通过听觉(鸟啼)与视觉(花落)的两种意象,配合“人声绝”的处理,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让画面跃然纸上,为后面“寂寞山窗掩白云”的抒情做铺垫。对比:“潺潺石溜静中闻”与“人声绝”形成动静对比。潺潺水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反衬出“人声绝”的更加寂静,反衬环境幽深冷寂。拟人:末句“寂寞山窗掩白云”中,“寂寞”与“掩”字赋予山窗以人的行为。窗本无情,却因“掩”的动作仿佛在主动遮挡白云,与诗人共同沉浸于孤寂氛围。借景抒情:全诗通过“下马荒阶日欲曛”的荒阶暮色、“潺潺石溜”的空山水声、“鸟啼花落”的凋零春景等景物层层铺垫,最终在“寂寞山窗掩白云”中,抒发自己孤寂的心境,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下马荒阶日欲曛”先给全诗铺好了背景:夕阳渐渐西沉,荒凉的石阶上,诗人刚下了马站定。接下来描写的景物,都是从“下马”这个动作自然延伸出来的。近看,溪水从石上流淌而过,发出轻轻的哗哗声。第三句“鸟啼花落人声绝”是前句动作的延续——诗人下马后看到的景象:远处传来鸟儿零星的啼叫,花瓣纷纷飘落,四周静悄悄的,连人声都没有。“人声绝”这种安静的反衬,更突出了山间的幽寂。最后一句“寂寞山窗掩白云”则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山上那间茅屋的窗户,此刻显得孤孤单单,只能静静掩着,和天上飘移的白云作伴。其实窗户本不会寂寞,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它,借这扇窗写出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一个“掩”字,把山窗的寂静感刻画得很真实——它就那么安静地和天上的云互相映衬,更显得这山里偏僻又安宁。整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勾勒出茅山旧居清净冷落的模样。如今物是人非,连曾经熟悉的景物也不似从前,人更是离散凋零。诗人触景生情,借眼前的风景抒发心中的感慨,对世事变迁的叹息便油然而生。
上一篇:唐·路德延《小儿诗》
下一篇:唐·李白《山人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