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chéng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3
chūn
jìn
jiāng
chéng
jiàn
huā
zhī
bái
wèi
sháo
huá
zhàn
zhēng
lài
sāng
luàn
shēng
wèi
yǒu
sān
dǎo
hóng
hūn
yuè
èr
fēng
huà
lóng
shé
nián
bǎi
guī
cāng
hǎi
xún
yuán
fàn
chá

译文

春天快过完了,江城却见不到一朵花,仿佛知道我已白发苍苍,害怕美好的春光。战争留下的旧习都让人厌恶又无奈,在丧乱中侥幸活下来,这样的日子看不到尽头。海上三岛的虹霓遮蔽了日月,天色昏暗,天地间的风雨变幻,像是有龙蛇在其中翻腾。不知要到哪一年,百川才能汇入大海,我好去寻找黄河的源头,乘着客船漂流远方。

逐句剖析

"春尽江城不见花":春天快过完了,江城却见不到一朵花,

"似知白发畏韶华":仿佛知道我已白发苍苍,害怕美好的春光。

"战争故习俱无赖":战争留下的旧习都让人厌恶又无奈,

"丧乱余生未有涯":在丧乱中侥幸活下来,这样的日子看不到尽头。

"三岛虹蜺昏日月":海上三岛的虹霓遮蔽了日月,天色昏暗,

# 蜺:一作霓。

"二仪风雨化龙蛇":天地间的风雨变幻,像是有龙蛇在其中翻腾。

"何年百谷归沧海":不知要到哪一年,百川才能汇入大海,

"寻取河源泛客槎":我好去寻找黄河的源头,乘着客船漂流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城》是元末明初刘基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以“春尽江城不见花”起笔,借春日已尽却无花可赏的景象,引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着重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动荡,“战争故习俱无赖,丧乱余生未有涯”直接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的苦难与无奈,“三岛虹蜺昏日月,二仪风雨化龙蛇”则以壮阔又动荡的景色渲染了乱世氛围。全诗风格沉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愤、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春尽江城不见花,似知白发畏韶华”,以“春尽”点明时节,“江城不见花”描绘出春日将尽却无花可赏的萧瑟景象,与常理中春日繁花似锦形成反差,暗寓时局的动荡。“白发畏韶华”则将视角转向自身,借时光流逝、容颜老去的感慨,融入对岁月无情的怅惘,为全诗奠定沉郁的基调。颔联“战争故习俱无赖,丧乱余生未有涯”,直抒胸臆,聚焦战争带来的苦难。“战争故习”点出连绵战乱已成常态,“无赖”一词尽显对战争的憎恶与无奈;“丧乱余生”描绘出人们在战乱中苟延残喘的状态,“未有涯”则强调苦难的无尽,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遭遇的同情。颈联“三岛虹蜺昏日月,二仪风雨化龙蛇”,以壮阔而动荡的景象渲染乱世氛围。“虹蜺昏日月”写出天空中虹蜺遮天蔽日的昏暗之景,“风雨化龙蛇”则以风雨中似有龙蛇变幻的想象,暗喻时局的混乱与凶险,既展现了自然景象的诡异,又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不安,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尾联“何年百谷归沧海,寻取河源泛客槎”,以问句收束,“何年”二字饱含对和平的期盼与对乱世何时终结的迷茫。“百谷归沧海”“泛客槎”的想象,既流露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又带着一丝难以实现的怅惘,将个人的忧思与对时局的感慨融为一体,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魏观《阚县尹》

下一篇:明·吴稼竳《社日过山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