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归茅屋赴成都":终于能回到茅屋赶赴成都,
# 茅屋: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直为文翁再剖符":只因为严武你再次被任命为地方长官。
# 直:一作真。
"但使闾阎还揖让":只要能让百姓恢复相互礼让的风气,
# 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闾阎:里巷内外的门。
"敢论松竹久荒芜":哪敢再提自家松竹因久荒而芜杂。
"鱼知丙穴由来美":知道丙穴的鱼向来鲜美,
# 丙穴:一在沔阳,一在顺政,一在雅州,一在邛州,一在万州,一在达州,此应指邛州,去成都较近。
"酒忆郫筒不用酤":回忆起郫筒酒就不用去买其他酒。
# 郫筒:蜀中郸县用竹筒盛美酒,名郸筒酒。
"五马旧曾谙小径":你曾多次来过熟悉草堂小径,
# 谙小径:指熟悉草堂的小径。严武曾携酒到草堂来看望作者。,五马:借指严武。汉代太守乘五匹马驾的车。
"几回书札待潜夫":多次写信邀请我这个隐士。
# 潜夫:隐退的人,作者自指。
"【":【其二
"】":】
"处处青江带白蘋":处处是青色江水伴着白色浮萍,
"故园犹得见残春":还能在成都草堂见到残春景色。
# 故园:指成都草堂。
"雪山斥候无兵马":雪山边境一带,哨兵处已无兵马,
"锦里逢迎有主人":在成都有你热情迎接。
# 主人:指成都府尹严武。,锦里:指成都城。
"休怪儿童延俗客":不要责怪孩子们邀请我这个俗人,
# 俗客:指孩子们的朋友。,延:请。
"不教鹅鸭恼比邻":我也会约束不让鹅鸭吵闹惊扰邻居。
# 比邻:近邻。
"习池未觉风流尽":习家池的风流意趣似未消散,
# 习池:即习家池,是晋代荆州豪族习家园林中的美池。借指草堂。
"况复荆州赏更新":何况如今在成都又有新的赏心乐事。
"【":【其三
"】":】
"竹寒沙碧浣花溪":浣花溪畔,竹影萧寒、沙岸澄碧,
"菱刺藤梢咫尺迷":菱角刺和藤梢近在咫尺却让人迷失方向。
# 菱:一作橘。
"过客径须愁出入":过往行人都为出入犯愁,
"居人不自解东西":居住的人自己都辨不清东西方向。
"书签药裹封蛛网":书签、药囊被蛛网封裹,
"野店山桥送马蹄":荒野客店、山间小桥,目送行人马蹄远去。
"岂藉荒庭春草色":怎能凭借荒庭的春草景色,
# 春草:一作新月。,岂:一作肯。
"先判一饮醉如泥":先决定痛饮一场醉得像泥一样。
"常苦沙崩损药栏":离开草堂后就常常担心沙岸崩塌,损坏药栏,
# 常苦沙崩损药栏:“常苦”二句是说打算回去后修补栏槛。杜甫在成都草堂曾设置水槛,所谓“新添水槛供垂钓”,其目的在于防护沙岸崩塌,损坏药栏。此时一年多没回去,恐怕药栏也要陡从江槛一道儿落进水里了。此诗前四句都是预拟整理草堂之事。
"也从江槛落风湍":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
"新松恨不高千尺":新栽的松树恨不能快速地长成千尺高树,
# 新松恨不高千尺:“新松”二句言回草堂后还要清理一切花木。新松,指前此手种的四棵小松。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也流露了杜甫那种善恶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和性格,富有教育意义。如果以为杜甫只是对“新松”“恶竹”而发,那是很不够的。《齐民要术》:“竹之丑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所谓恶竹,当指此类。
"恶竹应须斩万竿":到处乱生侵蔓的恶竹应该斩掉它一万杆。
"生理只凭黄阁老":自己的生活全靠严武照顾,
# 生理只凭黄阁老:“生理”二句:自诉穷老,希望朋友照顾,是寄诗本意。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相呼为“阁老”。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戍都尹,故称“黄阁老”。
"衰颜欲付紫金丹":怕只有神药仙丹才能挽救我的衰老呢。
# 紫金丹:烧炼的丹药。,付:一作赴。,颜:一作容。
"三年奔走空皮骨":这三年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
# 三年奔走空皮骨:“三年”二句:申明上文。公元七六二年七月杜甫与严武分别后,漂泊梓州、阆州,至是,前后搭三年。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前闻其语,今身经其事,故曰信有。古乐府有《行路难》曲。
"信有人间行路难":亲身经历才知世路艰辛,人生路难行啊。
"【":【其五
"】":】
"锦官城西生事微":我在锦官城西的家当不值一提,
# 城西生事:一作生事城西。,官:一作馆。
"乌皮几在还思归":最爱的乌皮小桌在身边还是思归心切。
# 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昔去为忧乱兵入":过去离开是忧虑叛军入城乱杀,
"今来已恐邻人非":如今担心邻人受到战争波及,早已物是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人平静的生活,听从家人的劝告“共说”,
"回首风尘甘息机":暂且息去归京的打算和“机心”,心甘情愿终隐此生。
# 息机:熄灭用世之心。,甘:一作且。
"共说总戎云鸟阵":众人都在称赞严武的军事才能,说严武特别善于行兵布阵,
#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总戎:主帅。
"不妨游子芰荷衣":既然如此,客居他乡的我不妨穿上芰荷衣,安心做个隐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怀归、叙事诗。组诗记录诗人自阆州还成都途中经历与心绪,借沿途见闻、对草堂过往及现状设想,抒发重返故地的期待、对生活变迁的感慨,还有对友人的寄望等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双关:“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里的“行路难”运用双关。既指诗人这三年间为避兵祸,辗转奔走,在现实道路行走时遭遇的艰难险阻,路途坎坷难行;又暗合古乐府《行路难》,象征人生道路崎岖,世事艰辛、人生坎坷,饱含诗人历经漂泊苦难后的深沉喟叹,一词关联两层含义,表意丰富。
3. 分段赏析
【其一】“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开篇聚焦“归成都”这一核心行动,借汉代“文翁剖符治蜀”的典故,将友人严武再度任职成都尹,类比为文翁治蜀的延续。既呼应严武邀自己归蜀的情谊,也暗含对成都重归安定秩序的期待。“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以“闾阎重拾礼让之风”的社会愿景,淡化“草堂松竹荒芜”的个人失落,体现诗人忧念民生、先于忧己的胸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借“丙穴鱼鲜”“郫筒酒香”的味觉记忆,勾连成都风物,让归乡之情具体可感;“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五马”代指官员车驾(喻严武),“谙小径”体现与严武旧谊深厚;“书札待潜夫”(诗人自比隐者),从友人盼归的视角,强化彼此“双向奔赴”的温情,为归程进行渲染。【其二】“处处青江带白苹,故园犹得见残春”,以“青江映白苹”绘归途水景,“故园残春”既写实(暮春时节),也暗含对草堂的想象——残春虽近暮,故园仍可寻。“雪山斥候无兵马,锦里逢迎有主人”,“雪山边境无兵马”传递边境暂安的欣慰,“锦里严武相迎”呼应友人邀约,一远一近,勾勒成都内外的安定轮廓。“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从生活细节切入:预想归乡后,儿童延请自己(俗客身份)的质朴场景,以及约束鹅鸭、不扰邻居的小心思,以生活化画面,显诗人对草堂日常的熟悉与珍视;“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荆州赏更新”,借“襄阳习家池宴游雅趣”的典故,喻成都文化传承未断,又因严武治蜀(以“荆州”代指蜀地)增添新乐事,暗含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其三】“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描绘浣花溪实景:竹影萧寒、沙岸澄碧,菱刺与藤梢交错缠绕,令小径“咫尺难辨”。既写自然环境的荒乱,也暗指战乱后草堂的荒芜。“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从“过客”与“居人(诗人自指)”双视角,强化“迷路”带来的困扰,暗含归乡却觉环境陌生的复杂心绪。“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书签、药裹”是草堂旧物,“封满蛛网”显久无人居的荒芜;“野店、山桥”切换场景,写归途中行迹,“送马蹄”以动态衬心绪——旧居荒芜,归程仍要继续。“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笔锋一转,以“岂藉”否定依赖春草添趣,“先判一饮”显豁达:即便故园荒芜,也要借酒消愁、醉卧解千忧,于颓唐中藏着对生活的强韧坚守。【其四】“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续写草堂荒残:种药的栏杆因沙崩损坏,江边栏杆被卷入湍急水流,以器物残破,映射战乱对生活的摧残。“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以“新松”喻良善新生之物、“恶竹”喻丑恶芜杂之事,盼新松高耸千尺,愿恶竹尽被斩除。借物抒怀,暗含除弊兴利的社会理想,也为个人困顿寻出口。“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生计依赖严武(黄阁老代指)”显漂泊后的无奈;“求紫金丹延年”,是对衰老的逃避,也透出世道艰难下的精神寄托。“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三年奔走”概写漂泊生涯,“空皮骨”显身体憔悴;“信有人间行路难”卒章显志,将个人奔波之苦,升华为对世道坎坷的深沉喟叹,呼应“出峡——归蜀”的艰难旅程。【其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生事微”直言草堂生计窘迫,“乌皮几存”见旧物尚在、人将归,“还思归”却添矛盾:归本为求安定,因何再思归?为下文蓄势。“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回溯“昔去”因乱兵扰蜀,“今来”怕邻里变迁,以“忧乱兵”到“恐人非”,写尽战乱对生活根基的摧毁,归乡仍有漂泊感。“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侧身天地”显个人在乱世的渺小不安,“怀古”(思慕古贤、叹兴衰)作精神慰藉;“回首风尘”望尽漂泊,“甘息机”(甘愿放下功利心),表归隐之意。“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总戎军阵整肃”是现实安稳保障,“游子愿着芰荷衣(保持隐者本心)”,在乱世中,于“依赖他人护佑”与“坚守自我本真”间寻平衡,收束复杂心绪,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第四首诗围绕诗人重返草堂的历程展开,既书写了归程中的所见所感,又融入对往昔漂泊的回顾。重返故地的欢欣与历经坎坷的感慨交融,瞻望草堂的憧憬和回顾离乱的怅惘并叙,在情真意切的笔触里,以稳重匀称的辞采、兴寄微婉的诗句,传递出对安定生活的期许,也尽显思想情感的深沉厚重。
# 三、四语意老杰,以下道出喜意浮沉。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周珽曰:情至之语,为中晚别开一局。又曰:词极虚婉,句句字字从真情实意打出精神,可谓探骊得珠。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言成都可居,旧所深悉;然所以复来,故非为此。正呼起落句也(“鱼知丙穴”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刘曰:历练慷慨,兴恨苦外。
明张含《李杜诗选》
# 三、四老笔,顿觉怀抱可想。结语喜极追悲,感知己情探,语往往颠倒入妙。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新松”一联,亦有感于时事而不觉露之,亦见此老经世之略。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以下二篇又反复洗发,总为“文翁再剖符”之意。
明何焯《义门读书记》
# 二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新松恨不”二句下)。痛定思痛、语极沉着(“三年奔走”二句下)。此首言再葺草堂,得依严公暂尔休息之乐。
唐杜甫《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三、四老笔高调,写眼前语并无浅俗之虑。五、六“黄阁老”、“紫金丹”,莽态自喜,大有气格。比之上篇。彼为婉便,此特峭拔矣。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五、六,披写本怀,痛痒自悉,高襟老气,令人可仰。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侧身天地”句,自写小影;“回首风尘”句,向述近状。结语谓有严公之雄略,则蜀安而已之芰荷衣亦无恙矣。五作意极条达,词极稳称,都是真人真话,诗只应如此。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五、六,为一诗骨子,亦五诗质干。……尾联再缴清面目,与首章之起相呼应,是五首总结。
现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 到此又不免触出无聊心事(“锦官城西”二句下)。刘须溪云:历练慷慨,无限言外(“侧身天地”二句下)。
唐杜甫《杜诗镜铨》
# 起二句叙事点题。三、四展宕,空转真切。后半真至而蕴藉有味,下语得体。盖谓有严公将略,则游子可以优游托足也。
现代方东树《昭昧詹言》
# 数诗情致委折,骨肉停匀,杜诗之最近人者,末篇特用拗调,节奏极佳。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五诗之致严也:首篇述来因,二篇邀游赏,三篇再速驾,四篇诉生计,末篇预归功。其自叙也:首篇,提出将赴之由;二篇,泛说堂边野趣;三篇、悬揣目今荒秽;四篇,逆计归时整顿;末篇,申缴将赴之故。
现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子湘云:五诗不作奇语高调,而情致圆足,景趣幽新,遂开五溪、剑南门户。
唐杜甫《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柳宗元《咏荆轲》
下一篇:唐·李远《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