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蕉者":芭蕉,
"叶大而虚":叶子很大而空,
"承雨有声":承接雨点时会有声响。
"雨之疾徐、":因雨点的快慢、
"疏密":疏密,
"响应不忒":发出不同的声响且没有差错。
# 不忒:没有差错。
"然蕉何尝有声":但蕉叶哪里有声音,
"声假雨也":它是借助雨点才发出声音的。
# 假:借。
"雨不集":雨点不落在蕉叶上,
"则蕉亦默默静植":那么蕉也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栽种在那里;
"蕉不虚":蕉叶不空,
"雨亦不能使为之声":雨点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蕉雨固相能也":蕉叶与雨点本来就是相互起作用的。
# 相能:亲和,谐调。
"蕉":蕉叶,
"静也":是静;
"雨":雨点,
"动也":是动,
"动静戛摩而成声":动的雨点与静的蕉叶相碰撞而发出声响,
# 戛摩:碰击,摩擦。
"声与耳又能相入也":声响又是能够进入耳朵的。
"迨若匝匝㴙㴙":等到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声,人们用匝匝㴙㴙,
# 匝匝:包括后文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都是叠用象声词,用以表现雨打芭蕉的各种声响。㴙,滴水。,迨:同逮,等到。
"剥剥滂滂":剥剥滂滂、
"索索淅淅":索索淅淅,
"床床浪浪":床床浪浪,
"如僧讽堂":觉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诵经,
"如渔鸣榔":像捕鱼人驱鱼时用木棒敲船的声响,
# 榔:捕鱼时用以敲船惊鱼的长木条。,渔:打鱼人。
"如珠倾":如珍珠倾泻,
"如马骧":如骏马奔腾,
# 骧:奔驰。
"得而象之":至于将听到的声音想像成什么,
"又属听者之妙也":那又属于听者的佳妙了。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长洲人胡日之把芭蕉种在庭院,
# 胡日之:作者同乡友。,长洲:旧县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以伺雨":等着下雨,
"号":号“
"听蕉":听蕉”,
"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这样看来他对动与静的机理应该有所领悟了吧?
明代绘画大师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终身未仕。沈周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大家”。其绘画成就颇高,擅长画山水。四十岁前多画小幅,作细笔,谨密中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形成中锋为长、沉着浑厚风貌,人称“粗沈”。还兼工花卉、鸟兽、人物。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传世画作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杂记》《江南春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自然哲思散文。文章以蕉叶承雨为切入点,通过雨蕉互动探讨动静关系,用叠词与比喻摹写雨声,借友人种蕉伺雨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动静之机”的哲思,体现物我交融的智慧。
2. 写作手法
叠词:“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四组叠词层层递进,模拟雨点或密骤、或澎湃、或细碎、或喧腾的动态。通过密集的声韵模拟,传递出诗人对雨打蕉叶节奏的沉醉,仿佛在聆听一场自然交响乐,暗含对自然生命力的欣赏与热爱。比喻:“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僧讽堂”“渔鸣榔”融入诗人熟悉的僧俗生活场景,表达对姑苏水乡文化的亲切感,以及文人与僧道交游的精神契合。“珠倾”“马骧”以动态视觉意象强化雨声的感染力,展现诗人对多元感官体验的开放心态,暗含对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向往。对比:“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通过“静蕉”与“动雨”的对立统一,表达诗人对“动静相生”宇宙规律的认同,蕴含对和谐平衡的哲学追求。
3. 分段赏析
沈周的《听蕉记》以不足两百字的篇幅,构建起文学、美学与哲学交织的精妙境界。文章开篇即显文字的声音灵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等叠用象声词,如生活声响般摹写雨打蕉叶的节奏变化,配合“僧讽堂”“渔鸣榔”等生活化比喻,将自然声响转化为可感知的人文韵律,体现了感官互通的巧妙,足见画家对多元感官体验的融合能力。而“蕉叶承雨”的意象本身,既承袭传统文化中芭蕉“典雅”的象征特质,又通过“静蕉动雨”的物象组合,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诗意氛围。文章的深层内涵更蕴含着哲学思辨的渗透。沈周以画家之眼观物,以文人之心听声,舍弃对蕉叶形态、雨珠光影的具象描摹,转而追问“声假雨也”“蕉雨相能”的本质—雨不集则蕉无声,蕉不虚则雨无韵,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动静相摩而成声”的辩证思考。这种对本质的思考,实则是中国绘画“重神似轻形似”理论的文学映射:正如画家追求“意在笔先”,沈周面对芭蕉时,超越视觉表象,直抵物象互动的内在规律,在“听”的行为中完成对“物我关系”的哲理思考。全文以声韵之美为形,以哲思之邃为神,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明代文人小品“体物而得神”的艺术特质。
4. 作品点评
沈周的《听蕉记》并非高深的哲学论文,而是一曲富有思辨色彩的乐章,这一特质在文章后半部分尤为凸显。当作者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四串叠用象声词,摹写雨点或急或缓、或密或疏击打蕉叶的声响时,扑面而来的是鲜活的听觉新鲜感。作为与僧侣交游、生活于姑苏水乡的画家,沈周将雨声比作僧众佛堂诵经、晚归渔舟敲梆,既贴合其生活环境,又赋予自然声响以人文意趣。而透过叠词与比喻的巧妙运用,更可见钱钟书所言“通感”在其笔下的生动体现——沈氏对声音的细腻感知,或与其作为画家对形体、色彩的敏锐直觉深有渊源。
# 文章真是美文,且还精短。文字由听觉旋转视觉,先听而后思,拟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映,意蕴独特。显然,如此的芭蕉雨,因了音乐性,已升华成哲学般抽象、建筑般凝固的音乐了。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文丰《自然书》
上一篇:明·王绂《代州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