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
ér
mèi
·
·
fāng
cǎo
xiǎo
lóu
xī​
西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3
yān
cǎo
xiǎo
lóu
西
yún
yàn
shēng
liǎng
háng
shū
liǔ
cán
zhào
wàn
diǎn
chūn
shān
shù
qiū
chóng
绿
rén
zài
líng
qíng
míng
yuè
yǒu
qíng
guī
mèng
tóng
dào
yōu
guī

译文

小楼西边,芳草长得茂密繁盛,云层低垂,大雁的叫声也显得低沉。两行稀疏的柳树旁,一抹残阳斜照,无数只乌鸦栖息在枝头。​春日里青翠的山峦、碧绿的树木,到了秋天又重新染上浓绿,而心上人却远在那武陵溪畔。本是无情的明月,连同饱含情意的归梦,一同来到那幽静的闺房之中。

逐句剖析

"烟草萋萋小楼西":小楼西边,芳草长得茂密繁盛,

# 烟草萋萋:一作萋萋芳草。

"云压雁声低":云层低垂,大雁的叫声也显得低沉。

"两行疏柳":两行稀疏的柳树旁,

"一丝残照":一抹残阳斜照,

"万点鸦栖":无数只乌鸦栖息在枝头。​

"春山碧树秋重绿":春日里青翠的山峦、碧绿的树木,到了秋天又重新染上浓绿,

"人在武陵溪":而心上人却远在那武陵溪畔。

# 武陵溪:借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事,借指爱人在远方。

"无情明月":本是无情的明月,

"有情归梦":连同饱含情意的归梦,

# 归梦:指远游人惦念家里的魂梦。

"同到幽闺":一同来到那幽静的闺房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眼儿媚・萋萋芳草小楼西》是元末明初刘基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围绕暮秋思妇的情感展开,词的上片通过对秋日景致的描绘,从侧面烘托出思妇心中的浓重愁绪,鲜明地展现出她盼望远方亲人归来的迫切之情;下片则直接刻画了闺中女子从期盼到怨怼的心理变化。全词以景衬情,画面感十足,笔触细腻精巧,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的抒发含蓄委婉,既带着脉脉温情,又含着丝丝哀婉,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明代刘基创作的。当时词人可能因思念远方之人,触景生情,借暮秋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情词。它描绘了小楼西芳草萋萋、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等景象,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渲染:“烟草萋萋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这几句通过叠加“烟草”“云”“雁”“疏柳”“残照”“鸦”等多个秋景意象,从地面到空中、从植物到禽鸟,多角度勾勒出暮秋凄清景象,共同渲染出浓重的哀愁氛围,强化了思妇的思念与孤寂。情景交融:“烟草萋萋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和“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烟草萋萋”既写草木繁茂,又隐喻思妇情思绵延;“雁声低”暗含思妇听闻雁鸣的伤感。“无情明月”与“有情归梦”相连,将思妇的牵挂与怨怼融入景物,景与情相互渗透。动静结合:“云压雁声低”和“万点鸦栖”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结合,“雁声低”“鸦栖”是动态景象,雁的鸣叫、鸦的栖息带有动态感;“疏柳”“残照”是静态景象,柳枝、夕阳呈现静止状态,动静相衬,让画面更富层次感。虚实结合:“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等上片景物是实景;“人在武陵溪”“有情归梦,同到幽闺”是虚写。实景是思妇眼前所见,虚写则是她的想象——借“武陵溪”想象远方之人处境,借“归梦”寄托盼归之情,虚实交织拓展了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的写作极富层次感,景物描写中兼顾远近、高低,融合动静、声色,显得层次分明,张弛有度。虽通篇描绘秋景,却句句暗含情愫,景与情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烘托出思妇的满腹愁绪,凸显出她盼望远方亲人归来的急切心境。“烟草萋萋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一句,描绘出闺中女子伫立楼头所见之景:楼西芳草繁茂,空中云层低垂,大雁的啼叫声也显得低沉。前句看似写草,实则暗含人物信息,既点明闺思之地在小楼西侧,也暗示这位女子并非普通农妇,而是居于小楼的有身份之人,同时以繁茂的芳草隐喻她对远游人绵延不绝的情思;后句则以大雁悲凉的鸣叫传入女子耳中,加重了秋日画面的凄清感,烘托出她内心的伤感。大雁南飞,让人联想到每到秋日劲风乍起,雁群总有归期,可远行的人却迟迟未归,思妇的哀伤之情不言而喻。“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三句,勾勒出衰败的柳枝隐约可见、一抹夕阳余晖洒落、无数乌鸦正归巢栖息的萧瑟景象。乌鸦疲倦后尚且知晓归巢,而远行的人却不知归来,这般鲜明对比,将闺妇因思念而愁肠百结、黯然神伤的孤寂之感清晰地展现出来。​下片直接刻画闺妇从期盼到怨怼的心理变化。“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思妇眼中萧瑟的秋景本已令人心生悲戚,何况草木重又焕发生机,远行的人却依旧未归,她的绵绵情意实在难以平复。“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三句,是思妇的想象之语,属于虚写,让读者不难想见一位翘首期盼的女子独自伫立楼头,对着圆月心生怨怼的模样:纵然天边残阳已落,凉风拂面,她仍独自站在楼头不肯回房,仰望明月,思绪早已跨越千山万水。面对圆月,她不禁埋怨起来,说这圆月无情地照着自己与远行的人,却只顾自身圆满,不顾人间的团聚。​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景衬情,画面感十足,笔触细腻,描摹生动。作品不流于表面的情景刻画,而是着力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使得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带着脉脉温情又透着凄婉,将闺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写景淡雅,抒情委婉,笔触细腻,传情感人,是刘基词作中优秀的篇什之一。

不详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马大品《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袁凯《王若水为画秋江众禽图》

下一篇:明·蔡庸《徐氏席上闻歌有感(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