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yín
shù
huò
zhī
chǐ
齿
táo
huā
ān
huà
bìng
shū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tián
dào
zhōng
shēn
tán
zhǐ
liú
nián
liǎo
xún
shàn
lǎn
wéi
kuàng
è
fēi
suǒ
wàng
yōu
pín
sēng
fáng
jīn
téng
zhuó
diàn
sān
bēi
shí
dòng
chūn
yuán
xiāo
jìn
bàn
shēng
luò
tài
píng
rén

译文

穿着粗布衣吃着糙米饭,打算过一辈子,转眼间四十年光阴就过去了;连善事都懒得做,更何况作恶呢,既不指望发财,也不为贫穷发愁。在寺庙房间下一盘金藤棋,在乡下小店喝三杯石冻春酒;这样的福气缘分怎么也用不完,半辈子穷困潦倒,好在生在太平年代。

逐句剖析

"田衣稻衲拟终身":穿着粗布衣吃着糙米饭,打算过一辈子,

# 拟:一作好。,田衣:一作鱼羹。

"弹指流年了四旬":转眼间四十年光阴就过去了;

"善亦懒为何况恶":连善事都懒得做,更何况作恶呢,

"富非所望不忧贫":既不指望发财,也不为贫穷发愁。

"僧房一局金藤着":在寺庙房间下一盘金藤棋,

"野店三杯石冻春":在乡下小店喝三杯石冻春酒;

"如此福缘消不尽":这样的福气缘分怎么也用不完,

# 如此福缘消不尽:一作自恨不才还自庆。

"半生落魄太平人":半辈子穷困潦倒,好在生在太平年代。

# 落魄:一作无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吾趋唐寅自述不惑之齿于桃花庵,画并书》是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前后两版。原版以“鱼羹稻衲”勾勒隐士清贫自守的精神,并通过“自恨”与“自庆”的矛盾表述,展现唐寅四十年人生中文人傲骨与生存智慧的交织。“善亦懒为”等宣言暗含了作者对科场污浊的批判,而尾句“半生无事太平人”则道出了世事洞明的无奈自嘲。改版则有一些变化,如将“鱼羹”改为“田衣”,强化躬耕实感;“自恨”转“福缘”,情感从自嘲升华为自适。“如此福缘消不尽”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天命哲思,末句“落魄太平人”更显对坎坷的坦然接纳。这样的改动使得青年的愤世转化为中年的通透,在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中完成作者对于生命哲思的升华。整体而言,两版诗歌构建了明代士人精神图谱:既有着守“贫贱不移”的操守,又深藏着“乱世自保”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版中,“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四旬”:以“鱼羹”“稻衲”勾勒出隐士生活的核心意象,前者象征清贫自守的饮食选择,后者暗含粗布僧衣的服饰符号,共同指向远离世俗纷争的理想状态。“好终身”三字透露出作者主动选择隐逸的内心之决绝,但“弹指流年”以佛教时间观又解构了时间的庄重感,将人生四十载压缩为指尖一瞬,暗含对功名虚幻的嘲讽。“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以道家的“无为”来颠覆儒家的道德框架,“善亦懒为”并非劝人作恶,而是对伪善官场的辛辣讽刺。明代中后期党争加剧,士大夫群体陷入道德表演,唐寅以“懒为”消解善恶界限,实为对扭曲价值观的消极抵抗。“富非所望”看似超然,实则暗藏悲愤:科举入仕本是士人致富正途,而在他被制度性剥夺资格后,只能以“不忧贫”维持精神体面。“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此句暗含双重隐喻,僧房对弈的“金藤”象征智性超脱,野店独酌的“石冻春”暗藏市井沉溺。围棋在明代常与权谋博弈关联,唐寅却将其置于佛寺场景,暗示对世俗权斗的疏离;而“石冻春”本为宫廷贡酒,此刻却出现在荒野小店,既显其落魄,又以酒的麻醉功能消解现实苦痛。“自恨不才还自庆,半生无事太平人”:本句以自述展现作者的精神困境。“自恨”指向科场案导致的人生挫败,而“自庆”则是对精神自由的确认。明中后期八股取士制度阉割文人创造力,唐寅便以“无事”反讽体制对人才的浪费。他被迫卖画为生,却称“太平人”,实为对嘉靖朝严嵩专权、矿税暴政的血泪控诉。末句“太平”二字充满反讽:当朝廷用暴力维系表面稳定时,文人的“太平”只能是自我催眠的幻觉。而在改版中,“田衣稻衲拟终身,弹指流年了四旬”:将“鱼羹”改为“田衣”,从饮食隐喻转向农耕实践,“拟终身”的“拟”字强化行动性,呼应其晚年躬耕桃花坞的真实经历。“田衣”(粗布短褐)较“鱼羹”更具劳动实感,暗合了《江南农事图》中戴笠荷锄的自画像。在时间表述上,“了”字替代“到”,使“四旬”从年龄标记变为生命刻度,暗示二十年过去后,曾经的理想宣言已沉淀为对时间不可逆的清醒认知。“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此句虽未改动,但语境已发生了变化。早年作者道家式的反叛宣言,在历经了宁王之乱牵连后,转化为了对命运的默认。“善”的否定从批判伪善升华为对人性复杂的接纳,而“不忧贫”在此时更显沉重。“僧房一局金藤着,野店三杯石冻春”:此句保留意象,但内涵亦发生了改变。“金藤”从僧房雅趣变为与友人对弈的孤独排遣,棋枰上的黑白厮杀暗喻是非纷争,却以“僧房”场景消解其政治性;“石冻春”从宫廷酒降为廉价村酿,印证《言志》诗中“不为商贾不耕田”的落魄。而在空间上,“野店”从世俗享乐地变为精神避难所,与《桃花庵图》中茅屋与酒旗的并置形成互文,暗示只有醉乡能容异端。“如此福缘消不尽,半生落魄太平人”:作者在此句以禅宗思维重构人生。“福缘”将困顿转化为另一种精神资本,“消不尽”呼应其参禅礼佛的顿悟。苦难非需摆脱之物,而是悟道的资粮。末句“落魄”取代“无事”,承认现实困境,却以“太平人”实现超越:当宁王叛乱(1519年)暴露皇权荒诞,称自己为“太平人”实为对嘉靖朝表面安定的反讽,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禅意殊途同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楚石梵琦《燕京绝句(八首)》

下一篇:明·程嘉燧《走笔答赠胡京孺(名拱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