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酒前陈":酒杯已摆在前方,
"欲举不能":想举杯痛饮却难以下咽。
"感念畴昔":追忆往昔岁月,
"气结心冤":愤懑如绳结堵塞心间。
"日月悠悠":日月永恒流转,
"我生告遒":我的生命却已走向尽头。
"民言无欺":百姓的谚语诚不欺我,
"秉烛夜游":唯有彻夜秉烛暂缓忧愁。
"昏期在房":长夜将尽时独坐房中,
"蟋蟀登堂":蟋蟀的鸣叫爬上厅堂。
"伐丝比簧":拨动琴弦吹响笙簧,
"庶永忧伤":试图让忧伤永远停驻。
"忧来如丝":愁思如细丝缠绕,
"纷不可治":纷乱纠结无从梳理。
"纶山布谷":山间布谷催春,
"欲出无岐":我却困于迷途找不到出路。
"歊歊若穴":热气如洞穴蒸腾,
"戺戺莫绝":悲声似台阶回响不绝。
"无言不疾":每句言语都如利箭,
"鼠思泣血":沉默中思念泣血成河。
"霜落飘飖":寒霜纷飞飘摇,
"雅栖无巢":高洁的鸟儿也无处筑巢。
"毛羽单薄":羽翼稀疏难御寒,
"雌伏雄号":雌鸟蜷缩雄鸟哀嚎。
"缘子素缨":系着素色帽带,
"洒扫中庭":在庭院中孤独打扫。
"踯踯躅躅":徘徊复徘徊,
"仰见华星":抬头只见繁星冷光。
"来日苦少":剩余的时日何其短暂,
"去日苦多":逝去的岁月何其漫长。
"民生安乐":百姓安居乐业,
"焉知其它":谁还顾得上追问其他。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分段赏析
“尊酒前陈,欲举不能”,描绘了美酒当前却无心饮用的场景,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情感基调。“感念畴昔,气结心冤”直抒胸臆,点明愁绪源于对往事的追忆,心中充满郁结与冤屈,情感强烈而直接。“日月悠悠,我生告遒”感叹时光漫长而人生已近尽头,流露出深切的时光流逝之悲与生命迟暮之感。“民言无欺,秉烛夜游”则借古语“秉烛夜游”(及时行乐)表达一种无奈的自宽自解,暗示现实的苦闷。“昏期在房,蟋蟀登堂”以蟋蟀鸣叫于堂屋这一秋日意象,渲染了环境的萧瑟与内心的孤寂。“伐丝比簧,庶永忧伤”将忧愁比作丝线缠绕、簧乐交织,形象地描绘了忧愁的绵长、复杂与难以排解。“忧来如丝,纷不可治”再次以“丝”喻愁,强调愁绪的纷乱如麻,无法梳理。“纶山布谷,欲出无岐”借用布谷鸟(常象征不如意或思归)欲飞却无路可走的意象,生动刻画了诗人身处困境、进退失据的迷茫与苦闷。“歊歊若穴,戺戺莫绝”以洞穴中(可能指鼠类)的喧嚣嘈杂声不绝于耳,营造压抑烦扰的氛围。“无言不疾,鼠思泣血”则直接抒发内心深沉的痛苦,即使沉默也难掩悲伤,忧愁深重如同老鼠忧思至泣血,夸张而深刻地表现哀伤。“霜落飘飖,雅栖无巢。毛羽单薄,雌伏雄号”运用比兴手法,描绘寒霜飘落、乌鸦(雅)无巢可栖、羽毛单薄、雌鸟伏藏雄鸟哀号的凄凉景象。这组意象既是深秋萧瑟的自然写照,更是诗人自身漂泊无依、境遇凄惨、孤独无助的生动象征。“缘子素缨,洒扫中庭。踯踯躅躅,仰见华星”笔锋稍转,描写诗人整理素带、洒扫庭院,却步履徘徊,最终仰望星空的情景。动作的迟疑(“踯躅”)与仰望星空的姿态,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彷徨以及对精神慰藉或出路的渺茫寻求。“来日苦少,去日苦多”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人生苦短、逝者已多的深沉慨叹,是全诗情感的核心凝结。“民生安乐,焉知其他”表面言他人安乐不知愁,实则饱含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悲叹,在对比中更显其孤独与辛酸,点明主旨,对人生困厄、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