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临虚如履地":高阁靠近虚空如同踩在地上,
# 临虚:临:一作凌。凌虚:高悬空际。
"长江万里来无际":长江万里奔来没有边际。
"世人可到不可留":世上之人能来到此地却不能久留,
"只许禅僧仝结制":只允许僧人在此修行。
# 仝结制:一作深夏住。
"乱帆来往逐云飞":纷乱的帆船来来往往追逐着云飞,
# 乱帆:来往如梭的船只。
"隔岸淮山拥翠微":对岸的淮山簇拥着翠绿的山色。
# 翠微:青翠微茫的山色。
"大士岩前常宴坐":观音大士在岩前常常安坐,
# 前:一作间。,大士岩:即观音岩。
"孤灯夜照客船归":孤灯在夜里照着客船归来。
# 孤:一作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题咏禅境的诗。描绘了观音岩奇险峻拔的形势,通过世人不留、禅僧深居以及江上帆影、孤灯照船等景象,写出尘世与禅境、凡心与佛性的迥别,表达了诗人彻悟佛教妙趣,心绝凡尘、恬然自得的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世人可到不可留,只许禅僧仝结制”,以世人难以在观音岩久留与禅僧能在此潜心修行作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尘世与禅境的差异,体现出不同人群对这一环境的不同适应状态。
3. 分段赏析
“高阁临虚如履地,长江万里来无际”,开篇便如峭壁陡立,直击主题,点出此地的地理风貌。观音岩拔地而起,高阁凌驾虚空,奇险陡峭;向西望去,长江从群山间奔涌而出,浩浩荡荡,一泻万里,水天相接,无边无际。这两句,一句写山岩的高耸,一句写江水的辽远,登高方能望远。“世人可到不可留,只许禅僧仝结制”,观音岩虽奇特突出,令人赞叹,却因地处高岩悬崖,荒僻嶙峋,只能供人短暂登临观赏,难以长久停留,世人终究无法忍受这里的寂寥空旷,这真切地道出了世人的普遍心境。而心境清净、淡泊自守、摒弃杂念、专注修行的禅僧,却正能在这样清静寂寥的环境中潜心领悟佛理。以“世人”与“禅僧”对比,各有不同意趣,又用“只许”排除其他,这是身为禅僧的诗人发自内心的感受。“乱帆来往逐云飞,隔岸淮山拥翠微”,接下来的这两句承接“世人”展开,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不曾停歇,世人为名利而忙碌奔波;江对岸,群山连绵,青翠朦胧,众生在人生苦海中挣扎。“大士岩前常宴坐,孤灯夜照客船归”,这两句则围绕“禅僧”延伸,写出了僧人与凡人的不同情趣。脱离红尘、遁入空门的禅僧,在这清幽宁静的“大士岩前”终日安坐,调养心性,领悟佛法,修行佛果,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禅僧”所处的“孤灯夜照客船归”与“世人”的“乱帆来往逐云飞”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悟透佛教真意的诗人超脱凡尘、安然自适的胸怀。
4. 作品点评
诗歌每四句便更换韵脚,既有着灵动的变化,又显露出流畅自然的韵味;其结构看似交错多变,实则彼此关联紧密,这与诗人摆脱束缚、顺应自然的宗教意趣相契合,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上一篇:明·邹亮《湘中弦》
下一篇:明·顾祖辰《病中有怀周二韬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