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阴荫西窗":梅树的浓荫遮蔽着西窗,
"实繁枝叶低":果实繁盛,枝叶低垂。
"小鸟时来鸣":小鸟时常飞来鸣叫,
"向我如栖栖":对着我仿佛带着不安的样子。
"一鸟鸣未已":一只鸟的鸣叫还没停止,
"一鸟随和之":另一只鸟就随声应和它。
"鸟声处处起":鸟叫声在各处响起,
"高下声参差":高低错落,声音参差不齐。
"日出闻鸟声":清晨日出时听到鸟声,
"不觉日已西":不知不觉间太阳已西斜。
"池塘小雨过":池塘边下过小雨后,
"夕阳鹧鸪啼":夕阳中传来鹧鸪的啼叫声。
1. 分段赏析
“梅阴荫西窗,实繁枝叶低”两句描绘了西窗旁梅树的景象。前一句中,“荫”字既指梅树的树荫,又有遮蔽之意,写出梅树枝叶浓密,将西窗笼罩在树荫之下的样子。后一句“实繁”点明梅树果实丰硕,“枝叶低”则因果实繁多而使枝叶显得沉甸甸的,低垂下来,生动展现了梅树果实饱满、枝叶繁茂的状态,画面感十足。“小鸟时来鸣,向我如栖栖”两句刻画了小鸟的动态。“时来鸣”写出小鸟并非持续鸣叫,而是时不时飞来啼叫,显得自然随性。“栖栖”本指忙碌不安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小鸟对着诗人鸣叫时的情态,仿佛小鸟与诗人相熟,带着几分亲近与活泼,赋予小鸟拟人化的特征,让画面更显生动有趣,也暗示了诗人对小鸟的细致观察。“一鸟鸣未已,一鸟随和之”两句描写鸟声的呼应。“鸣未已”指前一只鸟的鸣叫还没结束,“随和之”则写另一只鸟便应声附和,一先一后,有起有和,如同一场小小的对话,展现出鸟儿之间的默契,也让鸟声不再单调,充满了生机与趣味,仿佛能听到那此起彼伏的清脆叫声。“鸟声处处起,高下声参差”两句展现了鸟声的蔓延与多样。“处处起”说明鸟声从个别鸟儿的鸣叫扩展到四处都有,范围不断扩大;“高下”“参差”则写出鸟声有高有低、长短不齐,富有层次感,如同乐曲般错落有致,不再是单一的音调,而是形成了丰富的声响,让人感受到春日的热闹与活力。“日出闻鸟声,不觉日已西”两句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诗人的沉浸。从“日出”到“日已西”,时间跨度很大,而诗人因专注于聆听鸟声,完全没有察觉,这既表现出鸟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深深沉醉其中,也从侧面反映出西窗旁环境的宁静美好,让诗人忘却了时间的存在,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池塘小雨过,夕阳鹧鸪啼”两句描绘了雨后黄昏的景致。“池塘小雨过”写出一场小雨刚刚落在池塘上,洗净了景物,空气显得清新湿润;“夕阳鹧鸪啼”则以夕阳为背景,鹧鸪的啼叫声在此时响起,夕阳的余晖与鹧鸪的鸣叫声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诗意的氛围,余韵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明·来复《听斗谷宗侯琵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