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chuāng

朝代:明作者:归子慕浏览量:3
méi
yīn
yìn
西
chuāng
shí
fán
zhī
xiǎo
niǎo
shí
lái
míng
xiàng
niǎo
míng
wèi
niǎo
suí
zhī
niǎo
shēng
chù
chù
gāo
xià
shēng
cēn
chū
wén
niǎo
shēng
jué
西
chí
táng
xiǎo
guò
yáng
zhè

译文

梅树的浓荫遮蔽着西窗,果实繁盛,枝叶低垂。小鸟时常飞来鸣叫,对着我仿佛带着不安的样子。一只鸟的鸣叫还没停止,另一只鸟就随声应和它。鸟叫声在各处响起,高低错落,声音参差不齐。清晨日出时听到鸟声,不知不觉间太阳已西斜。池塘边下过小雨后,夕阳中传来鹧鸪的啼叫声。

逐句剖析

"梅阴荫西窗":梅树的浓荫遮蔽着西窗,

"实繁枝叶低":果实繁盛,枝叶低垂。

"小鸟时来鸣":小鸟时常飞来鸣叫,

"向我如栖栖":对着我仿佛带着不安的样子。

"一鸟鸣未已":一只鸟的鸣叫还没停止,

"一鸟随和之":另一只鸟就随声应和它。

"鸟声处处起":鸟叫声在各处响起,

"高下声参差":高低错落,声音参差不齐。

"日出闻鸟声":清晨日出时听到鸟声,

"不觉日已西":不知不觉间太阳已西斜。

"池塘小雨过":池塘边下过小雨后,

"夕阳鹧鸪啼":夕阳中传来鹧鸪的啼叫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窗》是明代诗人归子慕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先写西窗下梅树繁茂、小鸟鸣叫相和的景象,再写从日出到日落因听鸟声而忘时,最后以雨后夕阳中鹧鸪啼鸣作结。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相伴的宁静画面,传递出对闲适生活的惬意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梅阴荫西窗,实繁枝叶低”两句描绘了西窗旁梅树的景象。前一句中,“荫”字既指梅树的树荫,又有遮蔽之意,写出梅树枝叶浓密,将西窗笼罩在树荫之下的样子。后一句“实繁”点明梅树果实丰硕,“枝叶低”则因果实繁多而使枝叶显得沉甸甸的,低垂下来,生动展现了梅树果实饱满、枝叶繁茂的状态,画面感十足。​“小鸟时来鸣,向我如栖栖”两句刻画了小鸟的动态。“时来鸣”写出小鸟并非持续鸣叫,而是时不时飞来啼叫,显得自然随性。“栖栖”本指忙碌不安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小鸟对着诗人鸣叫时的情态,仿佛小鸟与诗人相熟,带着几分亲近与活泼,赋予小鸟拟人化的特征,让画面更显生动有趣,也暗示了诗人对小鸟的细致观察。​“一鸟鸣未已,一鸟随和之”两句描写鸟声的呼应。“鸣未已”指前一只鸟的鸣叫还没结束,“随和之”则写另一只鸟便应声附和,一先一后,有起有和,如同一场小小的对话,展现出鸟儿之间的默契,也让鸟声不再单调,充满了生机与趣味,仿佛能听到那此起彼伏的清脆叫声。​“鸟声处处起,高下声参差”两句展现了鸟声的蔓延与多样。“处处起”说明鸟声从个别鸟儿的鸣叫扩展到四处都有,范围不断扩大;“高下”“参差”则写出鸟声有高有低、长短不齐,富有层次感,如同乐曲般错落有致,不再是单一的音调,而是形成了丰富的声响,让人感受到春日的热闹与活力。​“日出闻鸟声,不觉日已西”两句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诗人的沉浸。从“日出”到“日已西”,时间跨度很大,而诗人因专注于聆听鸟声,完全没有察觉,这既表现出鸟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深深沉醉其中,也从侧面反映出西窗旁环境的宁静美好,让诗人忘却了时间的存在,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池塘小雨过,夕阳鹧鸪啼”两句描绘了雨后黄昏的景致。“池塘小雨过”写出一场小雨刚刚落在池塘上,洗净了景物,空气显得清新湿润;“夕阳鹧鸪啼”则以夕阳为背景,鹧鸪的啼叫声在此时响起,夕阳的余晖与鹧鸪的鸣叫声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诗意的氛围,余韵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来复《听斗谷宗侯琵琶歌》

下一篇:明·完璞琦公《题倪云林为韩复阳写空山芝秀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