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翁者":墨翁,
"吴槐市里中人也":是吴槐市里的人。
# 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以其地多槐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这里为杜撰的地名。
"尝游荆楚间":曾经游走到了荆楚这个地方,
# 荆楚:指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
"遇人授古造墨法":一次,他遇见有人传授古代造墨的方法,
"因曰":于是说:“
"吾鬻此":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
"足以资读书":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
"奚汲汲四方乎":何必像现在这样急急切切地到处奔走呢?”
# 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乃归":于是就回家了,
"署门曰":在自家门上写上了“
"造古法墨":造古法墨”几个字。
"躬操杵臼":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 躬:亲自。
"虽龟手黧面":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
# 黧:色黑而黄。
"而形貌奇古":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
"服危冠大襦":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
# 危:高。
"人望见":人们望见他,
"咸异之":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
# 异:感到……奇怪。
"时磨墨沈数斗":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
# 墨沈:墨汁。
"醉为人作径尺字":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
"殊伟":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所制墨":所制作的墨,
"有定直":有一定的价钱。
"酬弗当":价钱不合适,
"辄弗与":就不卖。
"故他肆之屦恒满":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多,
# 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而其门落然":而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客有诮之曰":有一乡客讥讽他说:“
# 诮:讥讽。
"子之墨虽工":你的墨汁虽然好,
"如弗售何":可为什么卖不出去!”
"翁曰":墨翁说:“
"嘻":唉!
"吾之墨聚材孔良":我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
"用力甚勤":做墨用的力也特别辛苦,
"以其成之难":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
"故不欲售之易也":所以我不想卖出它太容易了啊。
"今之逐利者":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
"苟作以眩俗":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
"卑贾以饵众":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 贾:钱。
"视之虽如玄圭":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
# 玄圭:黑色的玉。
"试之则若土炭":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
"吾窃耻焉":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假如我要是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
"则是以古墨号于外":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
"而以今墨售于内":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售,
"所谓炫璞而市鼠腊":这就像‘炫璞而市鼠腊’一样有名无实,
# 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璞。周人怀璞过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其可乎":这么做可以吗?
"吾既不能为此":既然我不能这样做,
"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也就不奇怪粗制滥造的那样人太多了。
"且吾墨虽不售":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
"然视箧中":可是看我的箱中,
"则黝然者固在":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
"何遽戚戚为":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乃谢客闭户而歌曰":于是(他)闭门谢客迎送道:“
"守吾玄以终年":守着我的黑玉般的墨以度终身,
"视彼沽者泚然":见那些卖假墨的人,我(为之羞愧)头上冒汗。”
# 泚然:冒汗的样子。
"客闻之曰":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
"隐者也":真是一位隐士啊。
"吾侪诵圣人之言":我们这类人吟诵着圣人的言论,
# 侪:同辈。
"以学古为则":以古人的行为为准则,
"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
# 弸:充满。
"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
# 徼:求。
"岂不愧是翁哉":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叹息而去":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齐人高启听闻墨翁的话,认为足够自我警醒,
"遂书以为传":就写下来为他作小传。
"翁姓沈":老翁姓沈,
"名继孙":名继孙。
"然世罕知之":但世人很少了解他,
"唯呼为墨翁云":只是称呼他叫墨翁。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记述制墨老人沈继孙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追逐名利、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颂扬了坚守本心、追求品质的匠人精神。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墨翁其人其事。“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墨翁出身吴地槐市(文人聚集之地),因游历荆楚时偶得古法制墨法,遂归隐乡里,以“造古法墨”为志。文中“躬操杵臼”“龟手黧面”等细节,刻画出他专注制墨、不辞辛劳的形象,凸显其“以墨养志”的文人风骨。行为与结果的反差,墨翁坚持“有定直”,拒售劣质墨,导致“他肆屦满,己门落然”。这种反差既体现其坚守品质的孤傲,也暗讽当时市井逐利之风盛行,为后文价值观的碰撞埋下伏笔。第二段:客问与墨翁自辩。“客有诮之曰……叹息而去。”客人质疑墨翁“墨虽工,弗售何”,直指其经营困境。墨翁以“聚材孔良,用力甚勤”回应,强调品质重于利益,批判时人“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的投机行为。其言辞犀利,如“炫璞而市鼠腊”的比喻,揭露伪劣商品的本质。隐逸精神的彰显,墨翁闭户作歌“守吾玄以终年”,以“守玄”自喻高洁,将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对立,展现超脱世俗的文人理想。客人感叹“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的对比,进一步强化其隐士风范。第三段:作者评述与墨翁形象升华。“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高启以“闻其言足以自警”收尾,将墨翁事迹升华为对世人的警示。通过“自警”与“警世”的双重含义,既表达对墨翁品格的敬仰,亦暗讽当时文人虚浮、商贾逐利的风气。文末点明墨翁本名沈继孙,却“世罕知之”,仅以“墨翁”传名。这一处理赋予其超越个体的象征意义——成为坚守本心、对抗世俗的精神符号,呼应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
上一篇:明·黄德水《过偏桥》
下一篇:明·苏澹《背面美人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