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g
shān

朝代:唐作者:沈佺期浏览量:2
běi
máng
shān
shàng
liè
fén
yíng
wàn
qiān
qiū
duì
luò
chéng
chéng
zhōng
zhōng
shān
shàng
wéi
wén
sōng
bǎi
shēng

译文

北邙山上排列着众多坟墓,千秋万代一直面对着洛阳城。城中从早到晚歌舞钟鸣不断,山上却只听见松柏被风吹动的声音。

逐句剖析

"北邙山上列坟茔":北邙山上排列着众多坟墓,

# 北邙山:在洛阳城北。因为洛阳一直是古代名都名城,城旁的北邙山上也多有古代名人墓冢。

"万古千秋对洛城":千秋万代一直面对着洛阳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城中从早到晚歌舞钟鸣不断,

"山上唯闻松柏声":山上却只听见松柏被风吹动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邙山》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题材别致,以北邙山的坟茔与洛阳城的景象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比城中的繁华与山上的寂静,借景抒情,表现人生短暂、荣华难驻的主题。虽为常见主题,却能翻出新意。诗句“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在平常语中见功夫。前两句勾勒出空间景象,后两句强化对比。该诗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借北邙山坟茔与洛阳城的景象,描绘出墓地的寂静和城中的繁华,通过二者对比,表达了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感慨,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将洛阳城中从早到晚歌舞钟鸣、热闹繁华的景象,与北邙山上只能听到松柏被风吹动的凄凉寂静之声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生与死、繁华与落寞的巨大反差,借此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以北邙山上排列众多、透着死寂气息的坟茔,与繁华热闹的洛阳城相互映衬。一静一闹,一衰一荣,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人生兴衰无常的意味。

3. 分段赏析

第一、二句:开篇紧扣题目“北邙山”展开,北邙山上,坟墓密密麻麻,弥漫着阵阵寒意。北邙山久负坟山之名,自东汉以降,便是王侯公卿的安息之所。诗的首句便凸显了这一特征。这些层层叠叠的坟墓,看似并无值得赞颂的美妙之处。依常规写法,或许会去颂扬王公的功绩,刻画牌坊碑宇的雄伟壮丽。然而诗人仅以“列坟茔”三字带过。紧接着下一句,笔锋陡然转向京城洛阳,运用映衬之法,为阴森死寂的邙山添上了繁华热闹的背景。经“万古千秋对洛城”这般铺陈渲染,诗意瞬间满溢,引人思索:洛城与邙山千年万年遥遥相对,这是阴阳相隔却又相互关联的两个世界!昔日在洛城寻欢作乐之人,如今长眠于邙山;而今日在洛城沉醉享乐者,明日又何尝不会成为邙山的亡魂?生死交替无尽头,代代延续不间断,这便是洛城与邙山的内在联系。诗人仅用两句对比之诗,便将其精准概括。第三、四句“城中日夕歌钟起”,生动描绘出洛阳的繁华喧嚣。歌钟之声日夜不绝,从那悠扬和鸣的钟声里,不难想象出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热闹场景。诗人对洛城上层社会的生活颇为熟悉,他身为宫廷中人,曾有“恩私宦洛阳”,“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的经历。正因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深刻洞察,故而面对那众多坟墓时,才发出深沉的喟叹:“山上唯闻松柏声”!三、四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向来被诗评家视作颇具“余韵”的精妙之句。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布局精妙,结构规整。短短四句,共计二十八字,却节奏起伏,韵味悠长。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细腻柔和的笔触,描绘出几幅似曾相识的画面。北邙山、洛阳城、坟茔、钟声、松柏声,这些事物日常中人们往往习焉不察。然而,在诗人的笔下,这些充满声色的画面彼此映照、相互对比,从而营造出引人深思的艺术氛围,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向隅之泣满堂惨。

王友胜《沈诗评》

# 蒋仲舒曰:寄慨不尽。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何景明曰:自是盛唐家数。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仲素《春闺思》

下一篇:唐·王昌龄《梁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