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西
zuò

朝代:明作者:袁凯浏览量:3
xiāo
xiāo
fēng
mǎn
guān
jiǔ
jìn
西
lóu
tīng
yàn
guò
guài
xíng
rén
bái
tóu
jìn
xiāng
qiū
shèng
duō

译文

风雨潇潇洒满山河,独坐西楼,饮尽美酒,只听那归雁孤鸣飞过。不要惊怪于行人的满头白发,只因为他乡的秋色更让人惆怅难过。

逐句剖析

"萧萧风雨满关河":风雨潇潇洒满山河,

# 关河:山河。

"酒尽西楼听雁过":独坐西楼,饮尽美酒,只听那归雁孤鸣飞过。

"莫怪行人白头尽":不要惊怪于行人的满头白发,

# 怪:奇怪,惊怪。,莫:不要。

"异乡秋色不胜多":只因为他乡的秋色更让人惆怅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淮西夜坐》是明代诗人袁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绘风雨凄苦,仿佛将关塞河流填满;次句写诗人独饮至尽,聆听远雁南飞声,勾起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第三句既为游子漂泊他乡感伤,又为年华流逝而叹息;末句回应三句,点明是异乡浓重的秋色,催白了行人的头发。全诗情感深沉真挚,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人

袁凯(1310~1387?),明初诗人。字景文,自号海叟。曾以《白燕》诗得名,故人称“袁白燕”,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洪武初举于乡,以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对答不称帝旨,托疾辞归。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很少,只在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其诗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何景明称其为“国初诗人之冠”。代表作品有《客中除夕》《从军行》。著有《海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描绘了凄苦风雨、独饮听雁、异乡秋色等景象,表达了游子的羁旅之愁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及年华易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句“潇潇风雨满关河”,以风雨笼罩关河的萧瑟之景,触发漂泊不定的愁绪,让人感人生孤弱;次句“酒尽西楼听雁过”,西楼独酌、酒尽闻雁,雁的远去更添寂寥。末句“异乡秋色不胜多”,将异乡秋色与满头白发相联,借秋色的凄清,抒发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愁。

3. 分段赏析

“萧萧风雨满关河”一句点明环境,描绘出风雨交加、弥漫整个关河的景象。“萧萧”摹写风雨声,增添了凄清之感,风雨之时最易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置身其中人生的孤弱、渺茫,奠定了全诗萧瑟、孤寂的基调。“酒尽西楼听雁过”写作者个人的活动。诗人独坐西楼,酒已饮尽,酒兴阑珊,正处于百无聊赖之际,这时天边传来一声雁唳,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逝,一切重归岑寂。此句通过饮酒、听雁等行为细节,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将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莫怪行人头尽白”以设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离乡的行人为何头发尽白?设置悬念的同时,自然地引出下句对原因的揭示,使诗歌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巧妙的呼应,也为情感的进一步抒发蓄势。“异乡秋色不胜多”一句给出答案,点明正是因为身处异乡,所见之秋景引发了无尽愁思。诗人认为异乡的秋色让人难以承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他在异乡的孤独、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正如“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无差异,但因人们心境、处境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与家乡的光景亦是如此,喜者见喜,忧者见忧,在离人的眼中遂不免处处皆秋,事事可愁。诗人将这种普遍的心理准确地、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4. 作品点评

《淮西夜坐》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七言绝句。首句以风雨满关河的壮阔景象烘托悲凉;次句写独饮听雁,触发乡愁;三句叹羁旅催人老;末句点破秋色染白头之因。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将游子之思写得深沉动人。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思,将自己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动容,感人肺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基《雪中柳》

下一篇:明·朱右《次韵答白云悦禅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