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尘和露踏成泥":花香与露水混合的尘土被脚步踩成泥泞,
"花下风寒鬓脚低":花丛下寒风刺骨,发丝沾湿贴在鬓角。
"夜静高楼有人听":寂静的深夜,高楼上有人聆听,
"起头一句唱教齐":歌声从第一句起便整齐划一,余音回荡。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香尘和露踏成泥”描绘了夜晚踏歌时的场景,香尘与露水混合,踏在脚下变成了泥。这里通过“香尘”和“露”营造出一种湿润而芬芳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踏歌活动的热闹与频繁。次句:“花下风寒鬓脚低”描绘了在花下踏歌的人们,由于夜晚的寒风,头发被吹得低垂。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清冷,也展现了踏歌者的专注与投入,即使在寒风中也沉浸其中。第三句:“夜静高楼有人听”通过“夜静”和“高楼”营造出一种静谧而高远的背景,暗示了踏歌的声音在夜空中传得很远,甚至引起了高楼中人的注意。这不仅突出了踏歌的美妙,也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末句:“起头一句唱教齐”描绘了踏歌开始时的场景,人们齐声唱出第一句,展现了踏歌活动的整齐与和谐。这种集体的参与感和仪式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体现了踏歌文化的特点。
上一篇:明·蔡汝楠《游南岳二首其一》
下一篇:明·仲春龙《思妇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