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褵千峰合":翠绿山峰千座聚合,
# 翠褵:青翠的山峦。一作翠巘。
"丹崖一径通":一条小径从山下一直通向红色的悬崖。
# 丹:红色。
"楼台上云气":楼台之上云气缭绕,
"草木动天风":草木被天风吹动。
# 天风:风。
"野旷行人外":眺望山外旷野无际行人踟蹰,
"江平落雁中":山下江面开阔平缓鸿雁低飞。
"伤心俯城郭":伤心俯瞰城郭之地,
"烟雨正冥蒙":正下着蒙蒙细雨。
# 冥蒙:同“溟濛”,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一作濛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玉华山翠绿的千峰聚合、丹崖小径相通的清幽之景,以及楼台云雾缭绕、草木在风中舞动的灵动画面,还有田野空旷、江面平静,行人与落雁点缀其间的宁静深远之境。最后借烟雨迷蒙中的城郭,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伤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空灵意境,表达了诗人淡淡的忧伤与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伤心俯城郭,烟雨正濛濛”。诗人在抒发完内心的伤感后,以俯瞰城郭时所见的烟雨濛濛之景收尾。没有继续直白地倾诉情感,而是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身世漂泊的愁苦,都融入这一片苍茫烟雨之中,让读者从朦胧的景色里,自行体会那无尽的愁绪与哀伤,使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味悠长。触景生情:“伤心俯城郭,烟雨正濛濛”。诗人登高俯瞰城郭,原本沉浸在玉华山景色中的心绪,因见到城郭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景象而发生转变。眼前烟雨迷茫、城郭萧瑟的景色,触动了诗人内心,触发了他漂泊的愁情,以及对前途渺茫的担忧,将内心的情感与眼前之景紧密相连,自然地流露出伤感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登峰后所见的玉华山全景。翠绿的山峦上草木葱茏,丹红的崖壁间,千峰竞秀,连绵起伏,令人目不暇接;一条羊肠小道,如丝带般在陡峭的山崖间蜿蜒盘旋。“千峰”从宏观视角展现出群山连绵的壮阔景象,“一径”则以微观细节勾勒出山路的曲折,点、线、面相互交织,将玉华山的立体轮廓生动呈现。“翠巘”与“丹崖”的工整对仗,更赋予画面丰富的色彩层次,虽未直接描写登山之难,却借“一径通”巧妙暗示出攀登的艰辛。颔联:聚焦于山顶的近景描写。“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两句采用倒装句式,实则是云气如海浪般汹涌,漫上楼台;天风呼啸而过,吹动山间草木簌簌作响。诗人不直接写山之高,而是通过云气与天风的动态描写,侧面写出山势的巍峨险峻,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身处云端、飘飘欲仙的奇妙体验。颈联:则将视角投向远方,展现出一幅开阔的远景图。广袤的郊野空旷寂寥,平静的江面波澜不惊,尽显天地的辽阔与静谧。独行的旅人、孤飞的大雁点缀其间,更增添了几分孤寂之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借行人与飞雁的渺小身影,反衬出郊野与江面的空阔寂寥,同时也暗含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之叹,为下文抒情做好铺垫。尾联:诗人俯瞰山下城郭,触景生情,以“伤心”二字直抒胸臆。为何伤心?原来城郭的景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漂泊之愁,让登高望远时的畅快心情瞬间消散。眼前烟雨朦胧,天地一片苍茫,恰似他迷茫未知的前途。全诗在这忧伤的氛围中收尾,余韵悠长,留给读者无尽的惆怅与遐想。
4. 作品点评
此诗用语精警峻拔,色彩明快鲜妍。描摹景致简约疏淡,意境高远邈然;抒发情感拿捏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