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liáng
rén

朝代:唐作者:葛鸦儿浏览量:2
péng
bìn
jīng
chāi
shì
suǒ
qún
yóu
shì
jià
shí
hǎo
zhòng
rén
zhòng
zhèng
shì
guī
shí
jiàn
guī

译文

满头的秀发如今乱如飞蓬,买不起首饰,只好自己用荆条折成了发钗别在头上,像这样的贫穷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连一件像样的衣裙都没有,还穿着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样的衣装已经没有人再穿了。已经到了春耕的时候,该播种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谁来和我一起播种呢?按说现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不见回来呢?

逐句剖析

"蓬鬓荆钗世所稀":满头的秀发如今乱如飞蓬,买不起首饰,只好自己用荆条折成了发钗别在头上,像这样的贫穷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

# 世所稀:贫寒的家境世上少有。,荆钗:用荆条做的饰品。,蓬鬓:如蓬草一样散乱的头发,形容相思之苦。语出《诗经·卫风·伯兮》。

"布裙犹是嫁时衣":连一件像样的衣裙都没有,还穿着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样的衣装已经没有人再穿了。

"胡麻好种无人种":已经到了春耕的时候,该播种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谁来和我一起播种呢?

# 好种:正是播种的好时候。,胡麻:芝麻,据说只有夫妇同种,才能得到好的收成。

"正是归时不见归":按说现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不见回来呢?

# 不见归:一作“底不归”(《全唐诗》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良人》是唐代诗人葛鸦儿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为一位劳动妇女的怨歌。从标题即可知此诗是写思妇之情。诗重在写“怀”,故题为“怀良人”,而不是“怨良人”。可知诗人的感情和语言分寸是掌握得极好的。但在期望中又蕴含着对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疾苦,长期造成夫妻分离,生活贫困的怨恨,但这只是“底不归”的潜台词,却没有道出,其艺术构思别具新路。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位贫妇的画像,字里行间依稀可看出一部夫妇离散的辛酸史;三句说动乱对农业造成破坏,男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末句语含怨望,然而良人之不归乃出于被迫,可怨天而不可尤人。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经年不息,大批丁壮前往战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现实,反映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现状给农村妇女带来的巨大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怀良人》的作者归属,历代文献记载存在分歧。在韦縠编纂的《才调集》与韦庄所辑《又玄集》中,均明确将此诗归于唐代女子葛鸦儿名下。然而,孟棨所著《本事诗》却给出了另一番说法:称此诗出自朱滔军中一位河北士子之手。据其记载,该士子先奉命创作“寄内诗”,继而模拟妻子口吻写下此篇,情节充满戏剧性,带有明显的小说叙事色彩,可信度存疑,大概率属于虚构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位劳动妇女的怨歌。诗中通过凝练的笔触,真实勾勒出战争年代的残酷图景——连年战火肆虐,无数青壮年被迫奔赴沙场,致使田间荒芜、农事凋敝。诗人借思妇的深切愁绪,将兵荒马乱中底层民众的苦难遭遇娓娓道来,深刻揭示了动荡时局下,普通家庭妻离子散、生计无着的悲惨现实。反映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现状给农村妇女带来的巨大痛苦。

2. 写作手法

白描:“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诗前两句描绘出一位贫妇的画像:她鬓云散乱,头上别着自制的荆条发钗,身上穿着当年出嫁时所穿的布裙,足见其贫困寒俭之甚(“世所稀”)。这儿不仅是人物外貌的勾勒,字里行间还可看出一部夫妇离散的辛酸史。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诗人以工笔白描勾勒出贫妇形象:她鬓发蓬乱,斜插着自制的荆钗,身上那件布裙,竟是出嫁时所穿的旧衣,尽显困窘潦倒之态。此处“世所稀”三字,不仅是对其寒俭外貌的刻画,更暗涌着夫妻离散的悲怆往事。“荆钗布裙”的意象,源自《列女传》中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诗人借此暗示这对贫贱夫妻曾有过相濡以沫的恩爱岁月,却被无情的战乱生生拆散。“布裙犹是嫁时衣”一句,既强化了女子的贫寒处境,又细腻传递出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从“正是归时”四字推测,其夫或许是应征入伍的戍卒,至于她是否曾如杜甫笔下的新嫁娘般立下“罗襦不复施”的誓言,便留给读者自行想象。诗至第三句,顺势推进。“胡麻好种无人种”既可理解为对现实的直白铺陈——战乱致使男丁征戍,田园荒芜,即便有健壮妇人辛勤耕作,也难改禾苗杂乱无收的惨状;若结合末句,此句亦可视为比兴手法:农时如逝水,错过难再;青春韶华亦如此,待征人归来,或许早已物是人非。以种麻时节无人耕种,兴起对良人不归的诘问,暗含红颜易老的惆怅,与诗题“怀良人”形成精妙呼应。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句诗暗藏民间智慧。据明人顾元庆记载,南方有谚语“长老种芝麻,未见得”,原来民间相传,种胡麻需夫妻合力,方能丰收。诗人巧妙借用这一民俗传说,将思妇情怀寄寓于芝麻种植的意象中,达到言近旨远、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末二句兼用赋、兴与民间传说,多重意蕴交织,将女子思念之情表达得婉转深沉。充满生活气息的“胡麻”意象,更为全诗注入鲜活灵动的生命力。诚如杨载在《诗法家数》所言,绝句的精妙在于第三句的转折。此诗第三句自然引出末句“正是归时底不归?”虽含怨怼,却深知丈夫不归实乃无奈,怨天而不尤人。这种以"怀"为核心的情感基调,使本诗在众多怨妇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尽显温婉深沉之美。

4. 作品点评

诗人巧妙化用民间俗语,让短短几句充满韵味。女子思念丈夫的缘由本有千般,她却只抱怨“芝麻不好种”。这句看似说农事不顺的家常话,实则另有所指——以种芝麻的困难,暗喻独守空闺的孤寂与无奈。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不直接吐露情思,却让思念之意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尽显言简意赅、余味悠长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朱滔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阅于毬场,有士人容止可观,进趋淹雅。滔白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词曰:“握笔题诗易,荷戈征戍难。惯从鸳被暖,怯向雁门寒。瘦尽宽衣带,啼多渍枕檀。试留青黛着,回日画眉看。”又令代妻作诗答,曰:“蓬鬓荆钗世所稀……”滔遗以束帛,放归。

唐孟棨《本事诗》

# 相传(陈)少卿弃而取妾,(妻)作《寄夫》云:“新人貌如花,不如旧人能绩麻。绩麻做衫郎得着,眼见花开又花落。”晚唐葛鸦儿《寄良人》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稍与同调。

明顾起纶《国雅品》

# 一如常语,正入诗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以耕凿望夫之问,比“悔教夫婿觅封侯”,较切较正(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千里思》

下一篇:唐·王建《小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