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巳洛桥边":去年上巳节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
# 洛桥:指洛阳市天津桥。,上巳: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定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
"今年寒食庐山曲":今年却被贬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寒食节。
#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相约于介之推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遥怜巩树花应满":遥想巩县应该是花开满树春意盎然了,
"复见吴洲草新绿":而眼中所见唯有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
# 吴洲:江中小洲。江州古属吴地,故称江中小洲为吴洲。
"吴洲春草兰杜芳":江中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
# 兰杜:兰草和杜若。
"感物思归怀故乡":让我触情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明朝骑马上路往南行不知前途在何方?
# 驿骑:驿马。《汉书》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猿声今夜断君肠":今天夜里听闻清猿的悲啼更加使人断肠。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食江州满塘驿》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思乡诗。全诗情思真挚浓烈,虽直白却极具感染力,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怀乡之情,也体现了对遭贬南行的哀伤。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通过“去年”与“今年”、“洛桥边”与“庐山曲”的时空对比,以今昔行迹的变化,写出漂泊之苦,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设问:“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诗人以自我设问收束,直白道出无奈。今夜的猿啼声凄厉悲切,声声入耳,更将诗人的思乡之痛与漂泊之苦推向极致,哀婉之情令人动容。
3. 分段赏析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有祓除修禊、文人雅集的习俗,去年此刻诗人尚在洛水边参与盛会,饮酒赋诗,尽享尊荣;今年却沦为贬谪之人,于庐山脚下度过寒食节。“去年”与“今年”、“洛桥边”与“庐山曲”形成强烈时空对照,虽未直言被贬,失意之情却已尽显,对京华旧景的追忆,更衬出当下的孤独凄清。“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诗人由首句的洛桥修禊,联想到此时京洛应是繁花满城。“遥怜”二字,将身为逐臣被迫离京的无奈与对故地的眷恋,化作对巩县花树的遥望情思。而现实中,诗人身处吴地,映入眼帘的唯有江中小洲的新绿,想象中的京华盛景与眼前荒凉之景对照,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诗人以重复“吴洲春草”承上启下,春光愈盛,归思愈切。此处“故乡”既指长期生活、感情深厚的洛阳,也指代整个北方中原。漂泊异乡的诗人,面对芬芳花草,归乡之念如潮水般奔涌。“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诗人以自我设问收束,直白道出无奈。身为逐臣,北归无望,明日只能继续南行。今夜的猿啼声凄厉悲切,声声入耳,更将诗人的思乡之痛与漂泊之苦推向极致,哀婉之情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此诗开篇四句以“感物”为核心,浓墨描绘盎然春光,借洛水畔的上巳雅集与庐山下的寒食孤旅形成时空对照,巧妙勾起今昔之叹;后四句则聚焦“思归”,直接倾诉乡愁。诗人将遭贬南行的悲怆融入字句之间,情感表达委婉深沉,语言清新雅致,尽显诗歌的艺术魅力。
#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首任会长萧涤非《〈寒食江州满塘驿〉鉴赏》
上一篇:唐·雍裕之《剪彩花》
下一篇:唐·李白《大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