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西
ān
lóu

朝代:明作者:殷奎浏览量:3
西
céng
lóu
jiē
shàng
tái
huái
怀
luò
wèi
shuí
kāi
tiān
qiū
yún
fēi
duàn
wàn
qíng
huī
què
zào
lái
biàn
wēi
lán
pín
gǎn
wèi
chuī
huà
jiǎo
xīng
āi
qiān
nián
cháo
shì
réng
gēng
biàn
yǒu
nán
shān
shí
wèi
huī

译文

西安府的层层高楼连接着高远的天空,客居他乡的情怀,面对落日,不知是为谁而敞开。满天的秋色中,云朵飘飞仿佛被截断,千家万户沐浴在晴朗的阳光中,喜鹊欢快地鸣叫着飞来。我独自倚靠在高楼栏杆上,频频涌起感慨,还没有听到号角声响起,就已经涌起了哀伤之情。千年来,朝廷和市集依然不断变迁,只有南山的石头还依旧坚硬,没有化为灰烬。

逐句剖析

"西府层楼接上台":西安府的层层高楼连接着高远的天空,

"客怀落日为谁开":客居他乡的情怀,面对落日,不知是为谁而敞开。

"一天秋色云飞断":满天的秋色中,云朵飘飞仿佛被截断,

"万户晴晖鹊噪来":千家万户沐浴在晴朗的阳光中,喜鹊欢快地鸣叫着飞来。

# 晖:一作辉。

"遍倚危阑频入感":我独自倚靠在高楼栏杆上,频频涌起感慨,

"未吹画角已兴哀":还没有听到号角声响起,就已经涌起了哀伤之情。

"千年朝市仍更变":千年来,朝廷和市集依然不断变迁,

"独有南山石未灰":只有南山的石头还依旧坚硬,没有化为灰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西安府鼓楼》是明代诗人殷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登临西安鼓楼所见所感,抒发深沉的历史感慨与羁旅情怀。诗中以“西府层楼”“万户晴晖”等意象描绘古都秋日景象,营造出壮阔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客怀落日”“未吹画角已兴哀”则巧妙融合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流露出浓郁的羁旅愁绪。尾联“千年朝市仍更变,独有南山石未灰”以终南山的亘古永恒反衬人间世事的变迁无常,形成时空对照,在历史兴衰的叙事中寄托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深刻思考。全诗将个人体验与家国情怀相融合,展现了明代文人对历史变迁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感怀诗。这首诗通过登临西安鼓楼所见所感,抒发深沉的历史感慨与羁旅情怀。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西府层楼接上台,客怀落日为谁开。一天秋色云飞断,万户晴晖鹊噪来”,运用了意象组合的手法。“西府层楼”点明地点,展现出古都西安的高大建筑;“一天秋色”描绘出整个天空弥漫着秋天特有的色彩和氛围,给人以开阔、萧瑟之感;“云飞断”进一步渲染了秋空中云朵飘散、若有若无的景象,增添了秋景的空灵与悠远。“万户晴晖”描绘了阳光照耀下千家万户的景象,展现出城市的热闹与生活气息;“鹊噪来”以喜鹊的叫声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生机,同时也烘托出秋日里一种别样的氛围。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了古都西安的秋日景色,富有生活气息。

3. 分段赏析

首联“西府层楼接上台,客怀落日为谁开”,这两句诗中“西府层楼接上台”,开篇点明诗人登楼的地点是西安府的层层高楼,“接上台”给人一种高远、开阔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站在高楼上视野的广阔。“客怀落日为谁开”诗人由眼前的落日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情怀,“为谁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人倾诉的苦闷,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颔联“一天秋色云飞断,万户晴晖鹊噪来”,这两句诗中“一天秋色云飞断”描绘了满天秋色中云朵飘飞的景象,“飞断”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云朵的动态和秋天的寂寥,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万户晴晖鹊噪来”与上句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市井中千家万户沐浴在晴朗阳光中,喜鹊欢快鸣叫的热闹场景,展现出生活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颈联“遍倚危阑频入感,未吹画角已兴哀”,这两句诗中“遍倚危阑频入感”诗人独自倚靠在高楼栏杆上,“频入感”表明诗人感慨不断,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复杂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愁绪。“未吹画角已兴哀”还没有听到号角声响起,诗人就已经涌起了哀伤之情,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敏感和哀愁,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千年朝市仍更变,独有南山石未灰”,这两句诗中“千年朝市仍更变”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历史的变迁,“千年”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仍更变”突出了世事的无常,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独有南山石未灰”以南山石的坚硬和永恒,与历史变迁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易恒《遣兴》

下一篇:明·王韦《秋居杂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