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àn
lǎo
rén
nóng
yǐn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shēng
yuàn
liù
guó
yìn
dàn
yuàn
gēng
zhòng
èr
qǐng
tián
tián
zhōng
shū
yáo
shùn
zuò
dài
hǎi
shēng
píng
nián
què
chóu
wéi
nóng
liáng
jìn
suì
zhēng
xiāng
fán
jiān
yǎng
cán
wéi
kān
liǎo
guān
shuì
mài
wèi
shū
qián
qiú
xiàn
kòu
mén
lín
quǎn
fèi
pín
jīng
mián
zhōng
tóu
dōng
záo
qiàn
bīng
shàng
shuǐ
西
fáng
biān
jiā
táo
wáng
bái
huāng
cūn
kōng
hán
yān
jūn
wéi
yǒu
nǎi
ěr
qín
xiān
mén
qián
liú
shuǐ
qiáo
duàn
guò
chē
wéi
tōng
chuán
yāng
fēng
chū
liáng
jìn
máng
zhòng
dài
shèng
xiǎo
míng
sāng
tóu
diān
duǎn
xíng
lǒng
zuò
ér
zi
hòu
yún
qián
bái
tóu
suī
láo
ruò
bèi
nìng
fēi
xián
yóu
sān
shí
chèn
nián
dēng
wèi
zhōu
zhān
biàn
便
tóu
yàn
lěi
cóng
gòng
bīn
fēng
piān

译文

我这一生不希求六国的相印,只愿耕种两顷农田。在田地里读书仰慕尧舜那样的贤君,坐等四海升平的年代到来。却又忧愁做农夫也十分辛苦,近年的赋税徭役如同煎熬。养蚕所得仅够缴纳官税,卖掉牛犊也不足以偿付粮钱。满脸胡须的县吏敲打家门,邻犬夜吠频频惊扰睡眠。雨天里一身泥浆到东边挖壕沟,冰面上渡河去西边防守边疆。许多人家因逃亡而紧闭茅屋,荒村古木上空只有寒烟飘荡。您为何能独享这般乐趣,莫不是住地靠近秦溪仙境。门前流水上野桥断绝,不通车马只有小船来往。秧苗在凉风中摇曳,时节临近芒种,戴胜鸟清晨在桑树梢头鸣叫。老人穿着短衣在田垄间督促劳作,儿子送饭到田,妻子在前耕耘。虽然满头白发仍要辛劳四肢,但比起我们这些人,怎能不算贤达。我游历三十载事事不如意,年岁渐长却连粥饭都难备齐。便想弃笔握犁,跟随您共写《豳风》那样的田园诗篇。

逐句剖析

"我生不愿六国印":我这一生不希求六国的相印,

"但愿耕种二顷田":只愿耕种两顷农田。

"田中读书慕尧舜":在田地里读书仰慕尧舜那样的贤君,

"坐待四海升平年":坐等四海升平的年代到来。

"却愁为农亦良苦":却又忧愁做农夫也十分辛苦,

"近岁征役相烦煎":近年的赋税徭役如同煎熬。

"养蚕唯堪了官税":养蚕所得仅够缴纳官税,

"卖犊未足输米钱":卖掉牛犊也不足以偿付粮钱。

"虬须县吏叩门户":满脸胡须的县吏敲打家门,

"邻犬夜吠频惊眠":邻犬夜吠频频惊扰睡眠。

"雨中投泥东凿堑":雨天里一身泥浆到东边挖壕沟,

"冰上渡水西防边":冰面上渡河去西边防守边疆。

"几家逃亡闭白屋":许多人家因逃亡而紧闭茅屋,

"荒村古木空寒烟":荒村古木上空只有寒烟飘荡。

"君独胡为有此乐":您为何能独享这般乐趣,

"无乃地迩秦溪仙":莫不是住地靠近秦溪仙境。

"门前流水野桥断":门前流水上野桥断绝,

"不过车马唯通船":不通车马只有小船来往。

"秧风初凉近芒种":秧苗在凉风中摇曳,时节临近芒种,

"戴胜晓鸣桑头颠":戴胜鸟清晨在桑树梢头鸣叫。

"短衣行陇自课作":老人穿着短衣在田垄间督促劳作,

"儿子馌后妻耘前":儿子送饭到田,妻子在前耕耘。

"白头虽复劳四体":虽然满头白发仍要辛劳四肢,

"若比我辈宁非贤":但比起我们这些人,怎能不算贤达。

"旅游三十不称意":我游历三十载事事不如意,

"年登未具粥与饘":年岁渐长却连粥饭都难备齐。

# 饘:一作灊。

"便投笔砚把耒耜":便想弃笔握犁,

"从子共赋《豳风》篇":跟随您共写《豳风》那样的田园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练圻老人农隐》是元末明初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先写自己不愿追求功名,只愿耕田读书、等待太平的心愿,接着笔锋一转,描绘农民因征役繁重而生活困苦的现实,如养蚕卖犊仍难缴赋税,县吏催逼、征役劳苦让百姓不堪其扰,不少人家逃亡,荒村一片凄凉。随后又写练圻老人所处环境的幽静及家人共同劳作的场景,与前文的苦难形成对比。最后表达自己三十岁游历不顺、生活困顿,愿弃文从农、归隐田园的想法。全诗既反映了元末社会征役给农民带来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高启成长于元末乱世,父母早逝后弃武习文,其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张士诚割据吴地及明初政局动荡阶段。因曾卷入《上梁文》案并遭腰斩,他的诗作中常暗藏对苛政的隐晦批判,像“虬须县吏”等意象,便折射出明初官吏催缴赋税、侵扰百姓的社会实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以兼具田园与讽喻色彩为题材的诗。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农耕隐逸生活的向往;后揭露明代苛政重税下农民的生存困境;又借《诗经》传统寄托政治理想。反映了元末明初文人关注民生的创作倾向。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近岁征役相熬煎,卖犊未足输米钱”等细节,“征役”带来的具体困境,以“卖犊”这一具体行为,以及“未足输米钱”的结果,细致呈现了在繁重征役和赋税压力下,农民不得不卖掉幼犊却仍无法缴清米钱的窘迫境况,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深刻揭示了苛政重税下农民的苦难,是对社会现实的生动刻画。用典:“从子共赋《豳风》篇”,《豳风》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组诗篇,主要反映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农人的生活与劳作,诗中前文“田中读书慕尧舜”已点明农人“耕读”的理想,而《豳风》正是“耕读结合”的载体。诗人说“从子共赋《豳风篇”,实则是以《豳风》的典故呼应这一理想,表明自己向往的并非单纯的耕作,而是如《豳风》所描绘的、兼具劳作与教化的田园生活。对比:“我生不愿六国印,但愿耕种二顷田”以“六国印”(象征高官厚禄、权势地位)与“二顷田”(象征平凡农耕生活)对比,突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白描:“虬须县吏叩门户,邻犬夜吠频惊眠”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县吏催租的场景:满脸络腮胡的官吏深夜叩门,邻家的狗狂吠不止,搅得农人无法安睡。不做修饰,仅用“虬须”“叩门户”“夜吠”“惊眠”几个动作和细节,便直白展现了官吏的凶悍与农人的惶恐。

3. 分段赏析

“我生不愿六国印,但愿耕种二顷田。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开篇四句直抒胸臆,诗人明确表示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只愿归隐田园耕种田地,还想在田中读书仰慕尧舜那样的贤君,期盼天下太平。这既表现出诗人对功名的淡泊,也透出对理想农耕生活的憧憬。“却愁为农亦良苦,近岁征役相烦煎。养蚕唯堪了官税,卖犊未足输米钱。虬须县吏叩门户,邻犬夜吠频惊眠。雨中投泥东凿堑,冰上渡水西防边。”这八句笔锋一转,描绘了现实中农民的苦难。诗人愁叹农民生活艰辛,近年征役频繁,养蚕所得仅够缴纳官税,卖掉牛犊也不够交米钱。凶恶的县吏时常上门催逼,搅得邻里不安,农民还要在雨中、冰上服劳役,生活苦不堪言。这里通过具体事例,如“养蚕”“卖犊”“县吏叩门”“征役”等,真实地展现了苛政下农民的悲惨境遇。“几家逃亡闭白屋,荒村古木空寒烟。”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农村的荒凉景象,很多人家因无法承受苦难而逃亡,只留下空屋和荒村,古木寒烟更添凄凉之感,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凋敝。“君独胡为有此乐,无乃地迩秦溪仙。门前流水野桥断,不过车马唯通船。秧风初凉近芒种,戴胜晓鸣桑头颠。短衣行陇自课作,儿子馌后妻耘前。”接下来诗人转向描写“练圻老人”的农耕之乐,猜测老人或许是住在靠近仙境的地方。老人门前流水环绕,野桥断处只有船能通过,环境清幽。临近芒种,秧风清凉,戴胜鸟在桑头鸣叫,老人穿着短衣在田垄间劳作,儿子送饭,妻子耘田,呈现出一幅温馨和谐的田园生活图景。这与前文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理想中农耕生活的宁静美好。“白头虽复劳四体,若比我辈宁非贤。”诗人感慨老人虽年老仍辛勤劳作,但比起自己这些奔波不遂意的人,老人更显贤能,表达了对老人自食其力生活的敬佩。“旅游三十不称意,年登未具粥与灊。便投笔砚把耒耜,从子共赋《豳风》篇。”最后四句,诗人回顾自己三十年来游历不顺利,年成好时也缺衣少食,于是决定弃文从农,与老人一起耕作赋诗。这既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也体现了他对归耕田园的向往,呼应了开篇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郭武《晚渡白马湖》

下一篇:明·张羽《尘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