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ǎi

朝代:唐作者:李峤浏览量:2
kǎn
shū
dān
cháo
zōng
wēi
sān
shān
áo
yǒng
wàn
péng
fēi
lóu
xiě
chūn
yún
zhū
hán
míng
yuè
huī
huì
yīn
tiān
fāng
zhú
zhòng
chuān
guī

译文

险峻的水势疏导着红色的沟壑,最终要汇聚于朝廷所在之地。蓬莱三山随巨鳌在波涛中涌动,万里长空有大鹏展翅翱翔。楼阁仿佛绘上春云的明丽色彩,明珠蕴含着明月的清辉流溢。因为汇聚了雾露与百川的涓滴,最终引领众水归入自然的循环。

逐句剖析

"习坎疏丹壑":险峻的水势疏导着红色的沟壑,

"朝宗合紫微":最终要汇聚于朝廷所在之地。

"三山巨鳌涌":蓬莱三山随巨鳌在波涛中涌动,

"万里大鹏飞":万里长空有大鹏展翅翱翔。

# 万里:一作九万。

"楼写春云色":楼阁仿佛绘上春云的明丽色彩,

"珠含明月辉":明珠蕴含着明月的清辉流溢。

"会因添雾露":因为汇聚了雾露与百川的涓滴,

"方逐众川归":最终引领众水归入自然的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海》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前半部分以宏阔笔触勾勒海洋的壮丽景象,融合神话想象与自然奇观,展现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赞叹;后半部分转向细腻的感官描写与哲理思考,通过“雾露”“众川”的意象,揭示万物归宗、包容并蓄的自然法则。李峤以精湛的用典技巧(如“习坎”“朝宗”等)与瑰丽的意象(如巨鳌、大鹏、春云、明月),构建起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既体现初唐律诗格律工整的规范,又蕴含对宇宙秩序、生命境界的深层思考。整首诗气势雄浑而意境深远,在对海洋的歌咏中,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哲思的升华,展现出唐代文人“观物悟道”的诗学追求与开阔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两句是描绘海洋与山川相联的壮阔图景。“习坎”本为《周易》中坎卦的代称,此处借指险峻的水势,一个“疏”字赋予水流以动态感,仿佛波涛在自然之力的作用下疏导着红色的沟壑,展现出大海对山川地貌的塑造。“朝宗”化用《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之意,写万川归海的态势,而“合紫微”则将海天相接的景象与紫微星座的方位相勾连,既暗含大海与天道的呼应,又以星宿的高远衬托出海的浩渺无垠。诗人以典入景,虚实相生,在开篇便奠定了全诗雄浑的基调。“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两句是对海洋神话意象的运用。“三山”指传说中漂浮于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巨鳌”则是背负仙山的神龟,诗人用“涌”字将静态的仙山动态化,仿佛巨鳌踏浪而行,仙山在波涛中起伏。“大鹏”出自《庄子·逍遥游》,“万里”二字极言其飞翔之远,与“巨鳌”共同构成了海天之间的宏大场景。这两句借神话生物的磅礴气势,侧面烘托出大海的壮阔与神秘,一静一动之间,尽显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叹。“楼写春云色,珠含明月辉”两句是对海景中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细腻刻画。“楼写春云色”并非实写楼阁,而是说海上的云雾如春日般绚烂,仿佛将云彩的色彩描绘在楼阁之上,赋予云雾以绘画般的美感。“珠含明月辉”则想象海中的明珠蕴含着明月的光辉,将月光与珠光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温润而明净的意境。这两句以柔和的笔触,在前面的壮阔之后转入细腻的光影描写,色彩与光泽的交织,让大海在雄浑之外更添一份灵秀与雅致。“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两句是对大海容纳百川的总结与升华。“会因”点明了原因,“添雾露”说明大海不仅接纳江河,还汇聚了空中的雾露,体现了其包容万物的特性。“方逐众川归”则写大海在汇聚了各种水源之后,又引领着众川回归自然的循环,暗含着万物相生相济的哲理。诗人以“雾露”与“众川”的关系,揭示了大海作为自然水系核心的重要地位,结尾收束于归流,既呼应了开篇的“朝宗”,又赋予全诗以循环往复的整体感,展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中《离家》

下一篇:唐·杜牧《汴河阻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