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坚母在时":道坚的母亲在世时,
"随我游五泄":曾陪我同游五泄。
"适当大雪辰":恰好遇上大雪天,
"衣湿不能热":衣衫湿透,难以御寒。
"道坚解衣我":道坚脱下衣服给我,
"絮厚百铢绵":棉絮厚实,有百铢重。
"云是母氏慈":他说这是母亲的慈爱,
"每出必纫缀":每次出门前必定亲手缝补。
"有妇非不勤":家中媳妇并非不勤快,
"母自嗜据拮":只是母亲自己格外节俭操劳。
"去此不五春":离开那时不到五年,
"母与子长别":母亲便与儿子永别了。
"子来属哀篇":如今道坚来嘱托我写一篇哀悼的诗,
"忽值天雨雪":恰逢天降雨雪。
"春候思桑条":春日里会想起桑树抽条,
"秋至感鸣祼":秋日里会感触祭祀时的鸣礼。
"念昔湿衣裳":回想起当年湿透的衣衫,
"命管忘好拙":提笔写下这篇,已顾不得好坏了。
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老人,别署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年间,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充当幕僚,代笔《进白鹿表》为胡宗宪赢得嘉靖皇帝赏识,又助其擒获海盗徐海。后曾一度发狂,因杀妻而下狱七年。徐渭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诗文奇纵恣肆,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深受公安派推崇;又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他还对戏剧颇有研究,撰《南词叙录》,开南戏研究之先风。代表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逸稿》,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哀悼亡人的五言古诗,借大雪、雨雪等寒冷景象,以及春桑、秋祭等时节物候,写出了对道坚母亲的深切缅怀,还有对往昔相处时光的追忆。
2. 写作手法
白描:“道坚母在时,随我游五泄”“适当大雪辰,衣湿不能热”“道坚解衣我,絮厚百铢绵”等句巧用白描手法。白描原指用简练笔墨勾勒形象,不加渲染。这些句子以简洁语言直接叙述道坚母亲在世时同游、大雪天衣湿、道坚解衣相赠等事,未加过多修饰,直白展现当时情景与人物举动,让往事和人物形象清晰呈现。
3. 分段赏析
“道坚母在时,随我游五泄”,开篇交代往事背景。“道坚母在时”点明时间是道坚母亲在世之时,“随我游五泄”则写出曾与道坚及其母亲同游五泄的经历,平淡的叙述中暗含对往昔相聚时光的追忆,为后文的抒情埋下伏笔。“适当大雪辰,衣湿不能热”,承接游五泄的往事,描写当时的情景。“适当大雪辰”点出出游时正遇大雪天气,“衣湿不能热”则具体写出衣衫被雪打湿后难以御寒的状况,通过环境的寒冷,为下文道坚的举动做铺垫,凸显出当时处境的艰难。“道坚解衣我,絮厚百铢绵”,聚焦道坚的行为。“道坚解衣我”直接描写道坚将衣服脱给“我”的动作,体现其善良与体贴;“絮厚百铢绵”则通过描写衣服棉絮的厚实,既说明衣物的保暖,又暗示这件衣服的珍贵,从侧面烘托出道坚付出的真诚。“云是母氏慈,每出必纫缀”,借道坚之口引出其母亲的形象。“云是母氏慈”点明衣服承载着母亲的慈爱,“每出必纫缀”则具体描述母亲每次出行前必定缝补衣物的细节,展现出母亲的勤劳与细致,让这份慈爱变得具体可感。“有妇非不勤,母自嗜据拮”,进一步刻画道坚母亲的品性。“有妇非不勤”先说明家中媳妇并非不勤快,“母自嗜据拮”则强调母亲自身格外节俭操劳,通过对比,突出母亲勤劳节俭的特质,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去此不五春,母与子长别”,转入现实的变故。“去此不五春”写出距离当年出游不到五年的时间,“母与子长别”则点明母亲已与道坚永别,时间的短暂与生死的相隔形成对比,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惋惜。“子来属哀篇,忽值天雨雪”,描写当下的情景。“子来属哀篇”写到道坚前来嘱托创作哀悼母亲的诗,“忽值天雨雪”则以当时天降雨雪的景象,呼应前文的大雪,用天气的寒凉烘托出悲伤的氛围,强化了哀悼之情。“春候思桑条,秋至感鸣祼”,借时节抒发情感。“春候思桑条”“秋至感鸣祼”分别写出春日里因桑树抽条而引发思绪、秋日里因祭祀礼仪而心生感触,以不同时节的物候触发情感,体现出对逝者的思念贯穿于四季之中,情感绵长而深沉。“念昔湿衣裳,命管忘好拙”,收束全诗,直抒胸臆。“念昔湿衣裳”回想起当年那件带着母亲慈爱的湿衣裳,触发了强烈的情感;“命管忘好拙”则写出提笔创作时已顾不得作品的好坏,只一心倾诉情感,将对道坚母亲的缅怀和对往昔情谊的珍视全然流露。
下一篇:明·王问《顾影自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