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朝代:明作者:王越浏览量:3
tàn
guān
bài
jiàng
guān
tán
bīng
róng
yòng
bīng
nán
shì
jiān
wéi
yǒu
zhēng
tiān
xià
​​wú​​
biān
hán
wèi
jiā
chuī
​​zuò​​
xuě
xīn
jīng
fēng
huǒ
liàn
chéng
dān
cháo
tíng
gōng
dào
míng
yǎng
​​wú​​
cán
​​chù​​
​​chù​​
ān

译文

自叹从文官转任武职将领,纸上谈兵容易,实战用兵艰难。世间唯有戍边征夫最苦,天下没有比边塞更寒冷之地。鬓发因胡笳悲鸣而染成白雪,心志历经战火锤炼如金丹。朝廷公正如太阳般光明,俯仰无愧,故能处处心安。

逐句剖析

"自叹儒官拜将官":自叹从文官转任武职将领,

"谈兵容易用兵难":纸上谈兵容易,实战用兵艰难。

"世间惟有征夫苦":世间唯有戍边征夫最苦,

"天下无如边地寒":天下没有比边塞更寒冷之地。

"发为胡笳吹作雪":鬓发因胡笳悲鸣而染成白雪,

"心经烽火炼成丹":心志历经战火锤炼如金丹。

"朝廷公道明如日":朝廷公正如太阳般光明,

"俯仰无惭处处安":俯仰无愧,故能处处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咏》是明代诗人王越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八十六。全诗共八句,通过描述诗人从文官到武官的仕途变化,融汇了其在边塞征战的艰辛与尽忠报国的情志。诗中“发为胡笳吹作雪,心经烽火炼成丹”等意象,一方面表现了戍边将士风霜染白头发的情景以及内心经受战火磨砺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个人对军旅生活的体会。结尾一联“朝廷公道明如日,俯仰无惭处处安”则点明了诗人自身光明磊落的品格与内心无愧、泰然自处的精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咏》是王越所写。王越历任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长期投身边塞防务,亲身驻守西北,对边地苦寒深有体会。当时正值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北疆战事频繁,文官掌兵成为制度特征。在此时代背景下,他结合自身“儒官拜将官”的军政生涯,有感于谈兵与用兵的差异,以及征夫的艰苦,创作此诗,抒发对边塞生活的感悟和自身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此诗描写了文官从军的经历、边塞苦寒的征战环境,以及烽火硝烟中将士须发皆白仍赤心报国的形象,表达了儒将在艰辛戍边中淬炼出的忠贞丹心与无愧天地的坦荡胸怀。

2. 写作手法

通感:颈联“发为胡笳吹作雪,心经烽火炼成丹”运用通感,将听觉(胡笳声)与视觉(白发如雪)相勾连,将战火的炽烈与心境的淬炼相融合,让生理变化与精神升华形成独特的隐喻关联。对比:“自叹儒官拜将官,谈兵容易用兵难”,“谈兵”代表纸上谈兵的空谈和理论上的轻松,而“用兵”则指向实际带兵的艰难和现实考验。通过“谈兵”“用兵”的对比生动刻画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引发读者对军人职责的同情与反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自叹儒官拜将官,谈兵容易用兵难”,诗人自叙身份转变,感慨“谈兵”与“用兵”的天壤之别,看似平淡的喟叹,实则蕴含对军事实践的深刻认知,为全诗奠定务实又带沧桑感的基调。颔联“世间惟有征夫苦,天下无如边地寒”,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群体与环境。“征夫苦”是对戍边士兵艰辛的共情,“边地寒”则以环境之酷寒,渲染边塞生活的艰苦,短短十四字,凝聚着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也暗含诗人对边疆事务的深刻体悟。颈联“发为胡笳吹作雪,心经烽火炼成丹”,以“胡笳吹作雪”喻白发,既写出岁月在戍边生涯中留下的痕迹,又借胡笳之声增添边塞的苍凉感;“心经烽火炼成丹”,则将历经战火洗礼的心境,比作炼成的丹药,凸显精神的坚韧与对使命的坚守,从个人遭遇与心境出发,深化了边塞生活的厚重内涵。尾联“朝廷公道明如日,俯仰无惭处处安”,笔锋一转,展现诗人磊落胸襟。坚信朝廷公道如阳光普照,故而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因问心无愧而心安。这既是对自身行事的坦然,也是对朝廷、对家国的忠诚表白,让全诗在历经沧桑与艰辛后,升华为一种豁达、坚定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吴兆《秦淮斗草篇》

下一篇:明·汤显祖《相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