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叹儒官拜将官":自叹从文官转任武职将领,
"谈兵容易用兵难":纸上谈兵容易,实战用兵艰难。
"世间惟有征夫苦":世间唯有戍边征夫最苦,
"天下无如边地寒":天下没有比边塞更寒冷之地。
"发为胡笳吹作雪":鬓发因胡笳悲鸣而染成白雪,
"心经烽火炼成丹":心志历经战火锤炼如金丹。
"朝廷公道明如日":朝廷公正如太阳般光明,
"俯仰无惭处处安":俯仰无愧,故能处处心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此诗描写了文官从军的经历、边塞苦寒的征战环境,以及烽火硝烟中将士须发皆白仍赤心报国的形象,表达了儒将在艰辛戍边中淬炼出的忠贞丹心与无愧天地的坦荡胸怀。
2. 写作手法
通感:颈联“发为胡笳吹作雪,心经烽火炼成丹”运用通感,将听觉(胡笳声)与视觉(白发如雪)相勾连,将战火的炽烈与心境的淬炼相融合,让生理变化与精神升华形成独特的隐喻关联。对比:“自叹儒官拜将官,谈兵容易用兵难”,“谈兵”代表纸上谈兵的空谈和理论上的轻松,而“用兵”则指向实际带兵的艰难和现实考验。通过“谈兵”“用兵”的对比生动刻画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引发读者对军人职责的同情与反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自叹儒官拜将官,谈兵容易用兵难”,诗人自叙身份转变,感慨“谈兵”与“用兵”的天壤之别,看似平淡的喟叹,实则蕴含对军事实践的深刻认知,为全诗奠定务实又带沧桑感的基调。颔联“世间惟有征夫苦,天下无如边地寒”,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群体与环境。“征夫苦”是对戍边士兵艰辛的共情,“边地寒”则以环境之酷寒,渲染边塞生活的艰苦,短短十四字,凝聚着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也暗含诗人对边疆事务的深刻体悟。颈联“发为胡笳吹作雪,心经烽火炼成丹”,以“胡笳吹作雪”喻白发,既写出岁月在戍边生涯中留下的痕迹,又借胡笳之声增添边塞的苍凉感;“心经烽火炼成丹”,则将历经战火洗礼的心境,比作炼成的丹药,凸显精神的坚韧与对使命的坚守,从个人遭遇与心境出发,深化了边塞生活的厚重内涵。尾联“朝廷公道明如日,俯仰无惭处处安”,笔锋一转,展现诗人磊落胸襟。坚信朝廷公道如阳光普照,故而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因问心无愧而心安。这既是对自身行事的坦然,也是对朝廷、对家国的忠诚表白,让全诗在历经沧桑与艰辛后,升华为一种豁达、坚定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明·吴兆《秦淮斗草篇》
下一篇:明·汤显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