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piáo

朝代:唐作者:张说浏览量:2
měi
jiǔ
zhuó
xuán
piáo
zhēn
chún
hǎo
xiāng
yìng
fáng
juǎn
duò
shǒu
jǐng
chōu
cháng
bǐng
ér
huáng
xīn
qīng
qiě
jìn
diāo
zhě
guì
chéng
tiān
xìng

译文

用悬着的瓢来酌饮美酒,那质朴纯真的特质与美酒相得益彰。像蜗牛蜷缩的壳,头部低垂,又似仙鹤的长颈,抽出了长长的柄。它颜色雅致呈黄色,内部中空质地轻盈且坚韧。难道没有能工巧匠来雕刻它吗,只是珍贵它这种天然生成的本性。

逐句剖析

"美酒酌悬瓢":用悬着的瓢来酌饮美酒,

"真淳好相映":那质朴纯真的特质与美酒相得益彰。

"蜗房卷堕首":像蜗牛蜷缩的壳,头部低垂,

"鹤颈抽长柄":又似仙鹤的长颈,抽出了长长的柄。

"雅色素而黄":它颜色雅致呈黄色,

"虚心轻且劲":内部中空质地轻盈且坚韧。

"岂无雕刻者":难道没有能工巧匠来雕刻它吗,

"贵此成天性":只是珍贵它这种天然生成的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瓢》是唐代张说创作的一首诗。在张说的诗作中,咏物题材并不多见,这首诗巧妙地将初唐时期盛行的文字游戏之趣,与陈子昂等诗人作品中富含的深邃哲理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围绕瓢展开描写,生动刻画了瓢的外形轮廓与色泽特点。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与精妙的比喻,赋予瓢多样的意象:瓢可盛美酒,承载着生活的逸趣;其形状恰似蜗牛、鹤颈,充满自然的奇妙联想;同时,诗人借瓢的“虚心”特质,赋予其精神品格,又以“天性”之论,探讨事物本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将瓢的一端比作蜗牛卷曲的房壳,把瓢柄比作仙鹤伸长的脖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瓢的外形。想象:“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在描写瓢的外形时,诗人运用想象,将瓢的不同部位想象成蜗房和鹤颈,让原本普通的瓢具有了生动的画面感,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瓢的独特形态,丰富了咏物的表现力。

2. 分段赏析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点明瓢的用途,与美酒相伴,展现出瓢在生活中的角色。“真淳”一词为全诗奠定了质朴的基调,暗示了瓢具有质朴纯真的特质,与美酒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质朴而美好的氛围。“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瓢的形状比作蜗牛蜷缩的壳和仙鹤的长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瓢独特的外形。“蜗房卷堕首”写出了瓢头部的形状,“鹤颈抽长柄”则描绘出瓢的长柄,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瓢的独特之处,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进一步描写瓢的颜色和质地。“雅素”体现了瓢的高雅质朴,“色而黄”描绘出其颜色特点,“虚心”“轻且劲”则突出了瓢的内在品质。通过对瓢的颜色和质地的描写,使读者对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后文对瓢天然本性的赞美做了铺垫。“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表达了诗人对瓢天然本性的赞美。“岂无雕刻者”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即便有能工巧匠能够雕刻瓢,但更珍贵的是它这种天然生成的样子。“贵此成天性”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瓢天然本性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天性的崇尚和对人工雕琢的相对轻视,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鲍溶《壮士行》

下一篇:唐·韩偓《梦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