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送客城东道":在长安城东的大道上送别客人,
"柳叶杨花春正早":此时正是柳叶初展、杨花飘飞的早春时节。
"玄明宫前下马时":来到玄明宫前下马的时候,
"一片烟光长萋草":只见一片烟雾笼罩着,宫前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宫中道士邀我入":宫中的道士邀请我进入宫内,
"素果清茶日未昃":用素果和清茶招待我,此时太阳还未西斜。
"白河东下楚城西":道士指着白河向东流去、楚城在西边的方向,
"指点湖山三叹息":对着湖光山色连连叹息。
"正德三年与四年":正德三年和四年的时候,
"刘瑾专权斧扆前":刘瑾在皇帝御座前专擅朝政。
"可怜帝主推心腹":可怜皇帝把他当作心腹之人,
"纵有丘张岂比肩":就算有丘浚、张璁这样的人物也难以与他相比。
"帷幄空多戚里恩":在军账里,白白留着许多来自皇亲国戚的恩宠,
"论思无复侍臣尊":而侍臣们不再有参与谋划、进谏的尊崇地位。
"千官尽走东河下":众多官员都朝着东河下游方向行进,
"庶政全归左顺门":各种政务全都集中到左顺门处理。
"震主倾朝不自知":刘瑾威震君主、倾覆朝廷却还不自知,
"回天转日更谁疑":他能够扭转乾坤、改变时局,这还有谁会怀疑呢。
"金貂满座衔恩日":满座官员都戴着金饰官帽,感念他的 “恩情”,
"朱绂升堂颂德时":官员们穿着红色官服在堂上颂扬刘瑾的功德之时。
"翻嫌仇李光荣薄":刘瑾反而嫌弃仇鸾、李广所受的恩宠不够丰厚,
"却笑曹侯意气卑":还嘲笑曹吉祥、侯泰等人气量狭小、地位卑微。
"谋生意拙还谋死":刘瑾谋划生路不够巧妙却还妄图掌控生死,
"更起玄明作蒿里":更是建造了玄明宫,把它当作自己的墓地。
"甲第侯王已莫伦":玄明宫的豪华程度,即使是王侯的府邸也无法相比,
"阴山将相那堪比":就算是阴山一带将相的居所也难以与之媲美。
"土石西山半欲摧":从西山运来的土石堆积如山,好像要把西山摧毁一半,
"栋梁南国万牛回":从南方运来的栋梁之材,需要上万头牛才能拉回。
"虚阁平临金阙杪":虚阁高耸,与皇宫的顶端遥遥相对,
"假山下指凤城隈":假山下面指向京城的一角。
"琪花瑶草寻常得":宫中轻易就能得到琪花瑶草这类珍稀花草,
"万户千门次第开":千门万户依次敞开,气势恢宏。
"千门万户谁甲乙":在这众多的千门万户之中,谁能分出高低优劣,
"玄明之宫推第一":但玄明宫无疑可称第一。
"金碗常思埋甲盾":刘瑾常常盘算着着用金碗这类贵重之物,为铠甲盾牌谋求一种奢华的安置,
"铜驼不解生荆棘":而宫中的铜驼却不明白这里日后会生出荆棘。
"自古威权不到头":自古以来,凭借威权行事都不会有好结果,
"九重一怒罪人收":皇帝一旦发怒,罪人就会被收捕。
"几人烈焰俱灰灭":刘瑾的党羽好几人都在烈火中烧成了灰烬,
"一旦冰山作水流":一旦权势如冰山崩塌,就会像水流一样消逝。
"冰山烈焰事俱非":冰山崩塌、烈焰熄灭,这些事情都已成为过去,
"座上门前客尽稀":如今刘瑾座上和门前的宾客都已稀少。
"须臾蔓草萦枯骨":转眼间,枯骨被蔓草缠绕,
"宛转佳城属羽衣":这曲折美好的宫城,最终归了道士。
"门掩宫河十里长":玄明宫的大门紧闭,宫外的河水有十里之长,
"山藏陇树一千行":山间隐藏着上千行的树木。
"今古谁存三尺土":从古至今,谁能长久保有自己的三尺坟土呢,
"奸雄空作百年忙":奸雄们白白忙碌了一辈子。
"春风有客时双入":春风中偶尔有客人成双成对地进入玄明宫,
"寒食何人奠一觞":寒食节时又有谁前来献上一杯酒祭奠呢。
"卧牛不得归岗势":墓前的卧牛石无法再呈现出归岗的气势,
"怨鹤空闻绕夕阳":只能听到哀怨的鹤鸣声在夕阳下回荡。
"夕阳漠漠鹤归迟":夕阳昏暗,仙鹤归来得很迟,
"却忆玄明全盛时":此时却回忆起玄明宫全盛时期的样子。
"千人举杵万人和":当时有上千人挥动木杵,上万人齐声响应,
"九仞为台十仞池":建造了九仞高的高台和十仞深的池塘。
"雨露霜霾归喜怒":宫中的雨露霜霾都随着刘瑾的喜怒而变化,
"层青丹碧岂珍奇":那些层层叠叠的青色、丹红色、碧绿色又算得了什么珍奇之物呢。
"万民累足臣屏息":百姓们累得脚步沉重,大臣们吓得屏住呼吸,
"四海离心主不知":天下人心离散,而君主却不知道。
"从来偏重多忧患":自古以来,偏爱某个人的做法往往会带来很多忧患,
"自古末流难障捍":自古以来,事情发展到末流就难以挽救和防范。
"东京政事三公缺":东汉时期,朝廷政事中三公的职位形同虚设,
"阉宦专权祸尤烈":宦官专权带来的祸患更加严重。
"正统王振擅权时":正统年间王振专权的时候,
"先朝李广亦恣雎":前朝的李广也肆意妄为。
"只今不独刘瑾盛":如今不只是刘瑾专权盛行,
"帝主旁前安可知":皇帝身边的情况又有谁能知道呢。
"倚社难熏古如此":像社鼠一样倚仗皇权为非作歹却难以根除,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操刀必割谁能已":该行动时就要果断,谁能停止不做呢。
"三穴那能穷帝旁":就算有多个藏身之处,又怎能把皇上身边的奸人都找尽,
"万机况复归司礼":更何况各种政务都归司礼监掌管。
"救枉扶偏本不同":纠正错误、扶持正道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张琴瑟始成功":像调整琴瑟的弦一样改革朝政,才能成功。
"还期圣主思前事":希望圣明的君主能够思考以前的事情,
"莫遣玄明有别宫":不要类似玄明宫玄明宫这样的宫殿再出现了。
1. 分段赏析
“长安送客城东道,柳叶杨花春正早。玄明宫前下马时,一片烟光长萋草”,开篇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城东道送客,正值春日柳叶杨花纷飞,来到玄明宫前,只见一片烟光中萋萋芳草,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略带清幽的氛围,为下文对玄明宫的描写做铺垫。“宫中道士邀我入,素果清茶日未昃。白河东下楚城西,指点湖山三叹息”,诗人被宫中道士邀请入内,享用素果清茶,此时日头还未偏西。接着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白河东下楚城西的远方湖山,不禁发出三声叹息,引发读者好奇,为后文抒发感慨埋下伏笔。“正德三年与四年,刘瑾专权斧扆前。可怜帝主推心腹,纵有丘张岂比肩”等几句,直接点明正德年间刘瑾专权这一历史事件,指出皇帝将刘瑾视为心腹,即便有贤能如丘张之人也难以与之相比,揭示了当时朝廷政治的黑暗,奸臣得势的局面。“帷幄空多戚里恩,论思无复侍臣尊。千官尽走东河下,庶政全归左顺门”,进一步描写刘瑾专权下朝廷的状况,宫廷中多是皇亲国戚受恩宠,侍臣不再受尊重,官员们纷纷趋炎附势,国家政务都集中到左顺门,凸显出政治的混乱。“震主倾朝不自知,回天转日更谁疑。金貂满座衔恩日,朱绂升堂颂德时”,刻画了刘瑾权势滔天却不自知,能够左右朝政,满朝都是受他恩惠、颂扬他功德之人,生动展现出刘瑾专权时的嚣张气焰。“翻嫌仇李光荣薄,却笑曹侯意气卑。谋生意拙还谋死,更起玄明作蒿里”,通过刘瑾嫌弃仇李所获恩宠少,嘲笑曹侯意气卑微,进一步表现其贪婪和狂妄。而他谋生不成反谋死,大兴土木建造玄明宫,将其比作坟墓,暗示其最终必然走向灭亡。“甲第侯王已莫伦,阴山将相那堪比。土石西山半欲摧,栋梁南国万牛回”等句,极力渲染玄明宫的奢华壮丽,说其豪华程度连侯王将相的府邸都无法相比,建造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侧面反映出刘瑾的穷奢极欲。“虚阁平临金阙杪,假山下指凤城隈。琪花瑶草寻常得,万户千门次第开”,继续描绘玄明宫的建筑布局和内部景致,虚阁高耸临近皇宫,假山直指京城角落,宫中琪花瑶草随处可见,千门万户依次敞开,尽显奢华。“千门万户谁甲乙,玄明之宫推第一。金碗常思埋甲盾,铜驼不解生荆棘”,强调玄明宫在众多建筑中堪称第一,同时以金碗埋甲盾、铜驼生荆棘的典故,暗示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为后文刘瑾的败亡做铺垫。“自古威权不到头,九重一怒罪人收。几人烈焰俱灰灭,一旦冰山作水流”,诗人发出感慨,自古以来权势都不会长久,皇帝一旦发怒,罪人就会被惩处,曾经权势滔天的人也会如烈焰熄灭、冰山消融一般迅速败落,揭示了权力无常的道理。“冰山烈焰事俱非,座上门前客尽稀。须臾蔓草萦枯骨,宛转佳城属羽衣”,承接上文,描写刘瑾倒台后,门庭冷落,昔日繁华不再,只剩下蔓草缠绕枯骨,曾经豪华的宫殿也被道士占据,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兴衰无常的主题。“门掩宫河十里长,山藏陇树一千行。今古谁存三尺土,奸雄空作百年忙”,诗人看着玄明宫如今门掩宫河、山藏陇树的景象,感慨古今以来,又有谁能长久保存自己的基业,奸雄们不过是白白忙碌一场,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春风有客时双入,寒食何人奠一觞。卧牛不得归岗势,怨鹤空闻绕夕阳”,以春风中有人进入玄明宫,而寒食节却无人祭奠形成对比,卧牛不能回归山岗、怨鹤空绕夕阳,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夕阳漠漠鹤归迟,却忆玄明全盛时。千人举杵万人和,九仞为台十仞池”,在夕阳漠漠中,诗人回忆起玄明宫全盛时的景象,千人举杵劳作、万人应和,建造起高台深池,与如今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雨露霜霾归喜怒,层青丹碧岂珍奇。万民累足臣屏息,四海离心主不知”,指出刘瑾将国家的雨露霜霾都归结于自己的喜怒,把奢华的宫殿视为平常,却不知万民疲惫、臣子屏息,四海离心,皇帝也被蒙蔽,深刻揭示了刘瑾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从来偏重多忧患,自古末流难障捍。东京政事三公缺,阉宦专权祸尤烈”,诗人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认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忧患,历史上阉宦专权往往带来更严重的祸患,以史为鉴,警示后人。“正统王振擅权时,先朝李广亦恣雎。只今不独刘瑾盛,帝主旁前安可知”,列举正统年间王振擅权、先朝李广恣意妄为等历史事例,说明刘瑾并非个例,暗示皇帝身边可能还存在其他奸臣,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倚社难熏古如此,操刀必割谁能已。三穴那能穷帝旁,万机况复归司礼”,诗人感慨自古以来依靠权势作恶的现象难以改变,奸臣们操刀弄权难以停止,朝廷政务落入司礼监之手,揭示了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救枉扶偏本不同,更张琴瑟始成功。还期圣主思前事,莫遣玄明有别宫”,最后诗人提出救枉扶偏与更张琴瑟的不同,期望圣明的君主能够吸取前事教训,不要让类似玄明宫这样的奢华建筑再次出现,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期盼。
上一篇:明·全室宗泐《登灵鹫山》
下一篇:明·高启《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