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在家日":从前在家乡的日子,
"有乐不自知":有快乐却浑然不觉。
"及兹出门游":如今离家远游后,
"始复思往时":才又想起旧时光。
"贫贱为客难":客居贫贱多艰难,
"寝食不获宜":饮食起居难安适。
"异乡寡俦侣":异乡少有知心友,
"僮仆相拥持":唯有僮仆常相伴。
"天性本至慵":生性本就极慵懒,
"强使赋再驰":却被迫赋诗不停歇。
"发言恐有忤":开口怕有违逆意,
"蹈足虑近危":举步忧会遭祸殃。
"人生贵安逸":人生贵在享安逸,
"壮游亦奚为":何必奔波远游忙。
"何当谢斯役":何时才能辞此役,
"归守东冈陂":归守东冈那片陂。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分段赏析
“我昔在家日,有乐不自知”两句回忆往昔在家的时光。诗人直言曾经在家时,虽有快乐却浑然不觉,简单直白的叙述,为后文抒发在外的感慨做铺垫,展现出一种对过去懵懂状态的反思,也暗含对当下处境的对比之意。“及兹出门游,始复思往时”两句紧承上文,写如今出门游历后,才开始怀念过去在家的日子。“及兹”点明时间节点,“始复思”直白地表明心境的转变,将前后两种生活状态通过时间和情感的变化进行鲜明对照,凸显出离家后情感上的落差。“贫贱为客难,寝食不获宜”两句直接道出在外为客的艰难。“贫贱”点明身份,“难”字总括在外的困境,“寝食不获宜”从生活最基本的饮食起居方面,具体阐述在外的不适,以小见大,体现出行旅生活的困苦。“异乡寡俦侣,僮仆相拥持”两句描绘异乡的孤独境况。“异乡”强调身处异地,“寡俦侣”说明缺少朋友陪伴,孤独感油然而生;“僮仆相拥持”则展现出在孤独中,唯有身边的僮仆相互依靠,进一步突出了异乡漂泊的孤寂与凄凉。“天性本至慵,强使赋再驰”两句表明自身天性慵懒,却被迫四处奔波。“天性本至慵”是对自己本性的描述,“强使”体现出无奈,“赋再驰”形象地描绘出自己不断在外奔波的状态,表达出对这种违背本性生活的无奈与不满。“发言恐有忤,蹈足虑近危”两句细致刻画在外谨小慎微的状态。“发言”“蹈足”分别从言语和行动两个方面入手,“恐有忤”“虑近危”生动地写出诗人在外每说一句话、每走一步路都充满担忧,害怕得罪他人、遭遇危险,将在外的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贵安逸,壮游亦奚为”两句以议论的方式抒发感慨。诗人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安逸,反问“壮游亦奚为”,质疑自己在外游历的意义,直接表达出对当下行旅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何当谢斯役,归守东冈陂”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愿望。“何当”表现出急切的期盼,“谢斯役”表明想要摆脱行旅生活的决心,“归守东冈陂”描绘出对回归家乡、守护田园生活的憧憬,将诗人思乡和渴望隐逸的情感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