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huā
jiǔ
shǒu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dàn
dàn
shuāng
huá
shī
湿
fěn
hén
shuí
shī
xiāo
zhàng
xiāng
wēn
shī
suí
shí
xún
chūn
chóu
zài
sān
gēng
guà
yuè
cūn
fēi
zhǐ
yōu
yún
zuò
bàn
xiāo
lái
kěn
xìn
wéi
hún
zūn
fǎng
访
luó
luò
kōng
shān
zhèng
yǎn
mén

译文

淡淡的霜花沾湿了粉色的痕迹,是谁用薄纱帐子守护着温暖的香气。诗随着十里长的寻春之路延伸,愁绪在三更月挂的村庄里弥漫。飞走时只担心与云为伴,消散时怎肯相信玉是它的魂魄。想举一杯酒拜访罗浮山的客人,落叶的空山正掩着门。

逐句剖析

"淡淡霜华湿粉痕":淡淡的霜花沾湿了粉色的痕迹,

"谁施绡帐护香温":是谁用薄纱帐子守护着温暖的香气。

# 香:一作”春“。

"诗随十里寻春路":诗随着十里长的寻春之路延伸,

"愁在三更挂月村":愁绪在三更月挂的村庄里弥漫。

"飞去只忧云作伴":飞走时只担心与云为伴,

"销来肯信玉为魂":消散时怎肯相信玉是它的魂魄。

"一尊欲访罗浮客":想举一杯酒拜访罗浮山的客人,

# 罗浮客:指传说中的梅花仙女。

"落叶空山正掩门":落叶的空山正掩着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花九首(其四)》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七言律诗,描写了冬日梅花的清冷姿态和幽寂意境。首联写淡淡霜痕浸润梅瓣如施绡帐,暗喻梅花在严寒中葆有温润幽香;颔联借诗人月下寻梅之旅,将诗思与愁绪融入十里春路、三更孤村,烘托出梅花的孤寂气质;颈联以“云作伴”“玉为魂”拟人化展现梅花超脱尘俗、冰清玉洁的品格;尾联化用罗浮山梅仙典故,抒写欲访高士而空山掩门的怅惘,以落叶萧瑟之境反衬梅花幽独不屈的精神。全诗借物抒怀,通过霜月、云玉、空山等意象层层渲染,在凄清意境中寄托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应诏赴京参与纂修《元史》,自此心中便始终萦绕着疑惧。他在《赴京道中逢还乡友》中写道:“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入京后不久,高启便敏锐察觉到京中政治气氛的敏感与紧张,文人朝不保夕,稍有疏失便可能获罪。次年《元史》修成,他被授为翰林编修;七月又擢升户部侍郎,但高启以“冒进用”为由恳辞官职,获赐内帑白金并准予归乡。然而回乡后,他并未如愿过上平静的隐逸生活。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改修张士诚旧邸触怒朝廷,高启为其所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年仅三十九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寄情诗。诗歌以“霜华湿粉”“落叶空山”等意象勾勒出清冷秋景,通过“寻春路”的追寻、“挂月村”的愁思与“欲访罗浮客”的渴望,交织出诗人对隐逸的向往与孤寂心境,营造出清冷幽深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描绘秋晨之景,“淡淡霜华”点明时令,营造出清冷氛围,“湿粉痕”将花瓣上的霜比作湿润的粉妆,把霜的轻柔与花瓣的娇嫩巧妙融合,在清冷中透出柔美。次句以疑问“谁施绡帐护香温”引发想象,“绡帐”这一意象,既体现花朵的娇弱需要呵护,又暗示诗人对花朵的怜惜之情。同时,对是谁用“绡帐”护花的浪漫猜测,增添了画面的梦幻感,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细腻、温婉又略带惆怅的情感基调。颔联“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诗随十里寻春路”,展现出诗人寻春的行动,“十里”突出路程之长,体现出寻春的执着与投入。“诗随”则表明诗情与春景相互交融,下句“愁在三更挂月村”笔锋一转,由白天的寻春之乐转到深夜的愁绪。“三更”点明时间,“挂月村”描绘出被月光笼罩的村庄,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深夜独对明月,愁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使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递进。颈联“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这里的“飞去”可理解为鸟或叶的飞走,诗人担忧它们只有云作伴,既写出了自然之态,也暗含自己对孤独的敏感。云虽美丽却飘忽不定、无根无依,象征着漂泊无依的状态,诗人借物抒情,表达出内心对孤独处境的忧虑。下句“销来肯信玉为魂”,“销来”指消散、逝去,“玉为魂”以玉的高洁喻指灵魂的纯净。诗人坚信即便事物消散,其灵魂也如玉般纯净,体现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在忧愁之中展现出一种精神上的执着与不屈。尾联“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一尊”指酒,诗人举杯欲访“罗浮客”。“罗浮客”借指隐士或仙人,罗浮山在传统文化中多与隐逸传说相关,此句表达出诗人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渴望在隐逸之人身上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下句“落叶空山正掩门”描绘出寻访的结果,“落叶空山”勾勒出秋山的寂寥景象,“掩门”暗示无人应答,寻访不遇。这种结局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空寂感,也与首句的清冷氛围相呼应,使全诗的情感在寻访不遇的遗憾中达到高潮,余韵悠长,让读者沉浸在诗人所营造的空寂、孤寂又充满向往的意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描生色,唤作古今梅花绝唱,亦无不可。高又有句云:“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亦第一等雅句。顾其颔联,则世所传“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十四字,恶诗也。……国初袁景文、高季迪集中,片羽略亦不乏,乃以白燕则汉水梁园,梅花则美人高士、月明雪满,参差共之,不过三家村塾师教村童对语长伎耳。

明末清初王夫之《明诗评选》

# 梅诗无过坡公“竹外一枝斜更好”七字,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半枝”。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是俗格。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璨《吴宫怨》

下一篇:明·朱静庵《白苎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