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霜华湿粉痕":淡淡的霜花沾湿了粉色的痕迹,
"谁施绡帐护香温":是谁用薄纱帐子守护着温暖的香气。
# 香:一作”春“。
"诗随十里寻春路":诗随着十里长的寻春之路延伸,
"愁在三更挂月村":愁绪在三更月挂的村庄里弥漫。
"飞去只忧云作伴":飞走时只担心与云为伴,
"销来肯信玉为魂":消散时怎肯相信玉是它的魂魄。
"一尊欲访罗浮客":想举一杯酒拜访罗浮山的客人,
# 罗浮客:指传说中的梅花仙女。
"落叶空山正掩门":落叶的空山正掩着门。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寄情诗。诗歌以“霜华湿粉”“落叶空山”等意象勾勒出清冷秋景,通过“寻春路”的追寻、“挂月村”的愁思与“欲访罗浮客”的渴望,交织出诗人对隐逸的向往与孤寂心境,营造出清冷幽深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描绘秋晨之景,“淡淡霜华”点明时令,营造出清冷氛围,“湿粉痕”将花瓣上的霜比作湿润的粉妆,把霜的轻柔与花瓣的娇嫩巧妙融合,在清冷中透出柔美。次句以疑问“谁施绡帐护香温”引发想象,“绡帐”这一意象,既体现花朵的娇弱需要呵护,又暗示诗人对花朵的怜惜之情。同时,对是谁用“绡帐”护花的浪漫猜测,增添了画面的梦幻感,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细腻、温婉又略带惆怅的情感基调。颔联“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诗随十里寻春路”,展现出诗人寻春的行动,“十里”突出路程之长,体现出寻春的执着与投入。“诗随”则表明诗情与春景相互交融,下句“愁在三更挂月村”笔锋一转,由白天的寻春之乐转到深夜的愁绪。“三更”点明时间,“挂月村”描绘出被月光笼罩的村庄,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深夜独对明月,愁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使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递进。颈联“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这里的“飞去”可理解为鸟或叶的飞走,诗人担忧它们只有云作伴,既写出了自然之态,也暗含自己对孤独的敏感。云虽美丽却飘忽不定、无根无依,象征着漂泊无依的状态,诗人借物抒情,表达出内心对孤独处境的忧虑。下句“销来肯信玉为魂”,“销来”指消散、逝去,“玉为魂”以玉的高洁喻指灵魂的纯净。诗人坚信即便事物消散,其灵魂也如玉般纯净,体现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在忧愁之中展现出一种精神上的执着与不屈。尾联“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一尊”指酒,诗人举杯欲访“罗浮客”。“罗浮客”借指隐士或仙人,罗浮山在传统文化中多与隐逸传说相关,此句表达出诗人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渴望在隐逸之人身上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下句“落叶空山正掩门”描绘出寻访的结果,“落叶空山”勾勒出秋山的寂寥景象,“掩门”暗示无人应答,寻访不遇。这种结局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空寂感,也与首句的清冷氛围相呼应,使全诗的情感在寻访不遇的遗憾中达到高潮,余韵悠长,让读者沉浸在诗人所营造的空寂、孤寂又充满向往的意境之中。
# 白描生色,唤作古今梅花绝唱,亦无不可。高又有句云:“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亦第一等雅句。顾其颔联,则世所传“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十四字,恶诗也。……国初袁景文、高季迪集中,片羽略亦不乏,乃以白燕则汉水梁园,梅花则美人高士、月明雪满,参差共之,不过三家村塾师教村童对语长伎耳。
明末清初王夫之《明诗评选》
# 梅诗无过坡公“竹外一枝斜更好”七字,及“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半枝”。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是俗格。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上一篇:明·张璨《吴宫怨》
下一篇:明·朱静庵《白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