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舟泊东海边":渔翁的船停泊在东海边,
"樵夫家住西山里":樵夫的家住在西山里。
"两人活计山水中":两人都在山水中谋生,
"东西路隔万千里":东西相隔有万千里路。
"忽然一日来相逢":忽然有一天相遇,
"满头短发皆蓬松":满头的短发都蓬松着。
"盘桓坐到日灼午":徘徊久坐到太阳灼热的中午,
# 灼午:一作卓午。正午。
"互相话说情何浓":彼此交谈情谊多么深厚。
"一云深山有大木":一人说深山里有大树,
"中有猛虎吃人肉":其中有猛虎会吃人肉。
"不如平原采短薪":不如在平原采集短柴火,
"无虑无忧更无辱":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更没有屈辱。
"一云江水有巨鳞":一人说江水中有巨大的鱼,
"滔天波浪惊剎人":滔天的波浪让人惊恐。
"不如芦花水清浅":不如在芦花丛生的浅水中,
"波涛不作无怨心":没有波涛兴起没有怨恨之心。
"吾今与汝要知止":我现在和你说要懂得适可而止,
"凡事中间要谨始":所有事情进行中要谨慎开始。
"生意宜从稳处求":谋生应该从安稳的地方寻求,
"莫入高山与深水":不要进入高山和深水(那样的险境)。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隐逸诗。介绍了渔翁与樵夫的相遇及对话,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对职业风险的看法,体现了安稳处世的哲理,营造了平和的氛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处世智慧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对比:“东海边”与“西山里”形成空间对比,展现渔翁与樵夫居住环境的差异;“深山有大木,中有猛虎吃人肉”与“平原采短薪,无虑无忧更无辱”、“江水有巨鳞,滔天波浪惊刹人”与“芦花水清浅,波涛不作无怨心”形成对比,突出不同环境的风险与安稳。托物寓理:诗中通过渔樵对山水险境与安稳之处的描述,寄托“凡事中间要谨始”“生意宜从稳处求”的处世道理,将哲理蕴含在具体事物的叙述中。细节描写:“满头短发皆蓬松”“盘桓坐到日灼午”等细节,生动刻画了渔樵相遇时的形象和相处场景,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3. 分段赏析
“渔翁舟泊东海边,樵夫家住西山里”:首两句分别交代渔翁与樵夫的居住环境,“东海边”“西山里”形成鲜明的对照,简洁勾勒出两人以山水为生的背景,为后文他们因生计相遇对话做了铺垫,语言平实自然。“两人活计山水中,东西路隔万千里”:承接前两句,说明两人都在山水中谋生,却因东西相隔遥远而难得相见。“活计山水中”点出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万千里”强调距离之远,反衬后文相逢的不易,为对话的“情何浓”埋下伏笔。“忽然一日来相逢,满头短发皆蓬松”:写渔樵突然相遇的情景,“忽然”突出相遇的意外。“满头短发皆蓬松”细致描绘了两人的外貌,展现出他们常年在户外劳作的质朴形象,让场景更显真实,也暗示了他们生活的随性。“盘桓坐到日灼午,互相话说情何浓”:描写两人相逢后久坐畅谈的情景,“盘桓坐到日灼午”体现出相聚的投缘和时间之长,“日灼午”点明时间已至正午,“情何浓”则直接抒发了两人交谈时深厚的情谊,展现出淳朴的交往氛围。“一云深山有大木,中有猛虎吃人肉”:此句为樵夫所言,讲述深山有大树,其中有猛虎会伤害人。樵夫以自身经历提及深山的危险,为后文主张“平原采短薪”做铺垫,语言直白,突出了深山环境的险恶。“不如平原采短薪,无虑无忧更无辱”:樵夫基于深山有猛虎的危险,提出不如在平原采集短薪的观点。“无虑无忧更无辱”直接点明平原劳作的安稳,体现了他对安稳生活的追求,也反映出对风险的规避态度。“一云江水有巨鳞,滔天波浪惊刹人”:这是渔翁所说,提及江中有巨大的鱼,还有能让人惊恐的滔天波浪。渔翁结合自身处境道出江水的凶险,与樵夫所说的深山之险相呼应,为后文表达对平静水域的向往做铺垫。“不如芦花水清浅,波涛不作无怨心”:渔翁针对江水的凶险,提出不如在水浅浪平的芦花处生活。“芦花水清浅”描绘出平静安全的环境,“波涛不作无怨心”表达了在安稳环境中生活的平和心态,与樵夫的观点形成呼应。“吾今与汝要知止,凡事中间要谨始”:两人对话后达成共识,开始提炼处世道理。“知止”“谨始”是核心劝诫,意为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任何事开头都要谨慎,将前文对具体风险的描述上升到哲理层面,体现了对生活智慧的总结。“生意宜从稳处求,莫入高山与深水”:末句是全诗的总结,明确提出谋生应追求安稳,不要涉足高山深水那样的险境。这一句简洁直白地概括了渔樵对话的核心观点,既是对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传递出一种务实求稳的处世态度。
4. 作品点评
《渔樵问答歌》以对话体形式展开,通过渔樵的相遇与交谈,借山水险境与安稳的对比,传递出“生意宜从稳处求”的处世哲学。语言质朴自然,细节描写生动,既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对世俗智慧的洞察,是“渔樵问答”题材中的有特色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