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tái
suǒ
jiàn

朝代:明作者:汤显祖浏览量:3
rǎn
rǎn
chūn
yún
yīn
qíng
guāng
yíng
qīng
xíng
yuè
huái
怀
chūn
xīng
pàn
zhī
tiān
hòu
féng
huā
shèng
xiào
xiāng
tái
hán
pín
chū
yōu
jìng
yān
xiāo
pái
huái
zhěng
huā
shèng
suí
tài
jīng
dié
zhú
liú
yīng
níng
měi
zhà
yán
pàn
ruò
yāo
ān
píng
zhāo
wàng
yóu
xiān
chūn
fēng
nán
dìng
līn
cuì
fāng
huá
shū
yǒu
zèng
chí
xiàng
huì
xiāng
qián
wèi
xīn
zhèng
wéi
yīng
shěn
qíng
jīn
qìng

译文

缓缓飘动的春云带着阴翳,晴朗的阳光浓郁而明亮。随意地漫步踏青,蓬勃地引发了怀春的兴致。料想在天女降临之后,如同遇到雨花散落的胜景。她笑容动人走进香台,又带着微微的愁容步出幽径。她在那里徘徊,远望那云霄,整理着头上的花胜。她的姿态令蝴蝶惊飞,我的情思追逐着流莺而凝注。她美丽的眼睛忽然流转顾盼,纤细的腰肢让人难以自持。像那初升的太阳般明艳,如春风般话语难以捉摸。赠她翠玉难道没有时机,美好的花饰定要赠送给她。带着它到佛前,期许能证明我的心意。为何没能与她结缘,我深情难抑,敲击金磬。

逐句剖析

"冉冉春云阴":缓缓飘动的春云带着阴翳,

"郁郁晴光莹":晴朗的阳光浓郁而明亮。

"取次踏青行":随意地漫步踏青,

"发越怀春兴":蓬勃地引发了怀春的兴致。

"拚知天女后":料想在天女降临之后,

"如逢雨花剩":如同遇到雨花散落的胜景。

"宜笑入香台":她笑容动人走进香台,

"含颦出幽径":又带着微微的愁容步出幽径。

"徙倚极烟霄":她在那里徘徊,远望那云霄,

"徘徊整花胜":整理着头上的花胜。

"随态惊蝶起":她的姿态令蝴蝶惊飞,

"思逐流莺凝":我的情思追逐着流莺而凝注。

"美目乍延盼":她美丽的眼睛忽然流转顾盼,

"弱腰安可凭":纤细的腰肢让人难以自持。

"朝日望犹鲜":像那初升的太阳般明艳,

"春风语难定":如春风般话语难以捉摸。

"拎翠岂无期":赠她翠玉难道没有时机,

"芳华殊有赠":美好的花饰定要赠送给她。

"持向慧香前":带着它到佛前,

"为许心期证":期许能证明我的心意。

"如何违玉缨":为何没能与她结缘,

"沈情击金磬":我深情难抑,敲击金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花台所见》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二十四句古体诗,收录于《玉茗堂集》等诗文集中。全诗借“冉冉春云阴”“郁郁晴光莹”意象,描绘出春日雨花台踏青之景,融自然风光与佛教元素,呈现明代文人山水诗的典型风貌。前半部分写景与述怀春之兴,自然流畅;中间重点写女子,从不同角度展现其姿态神韵;后半部分围绕诗人情感变化,表达爱慕与情思。这首诗展现汤显祖对人物神态的捕捉能力与情感细腻表达。以景衬情,情景相生,生动呈现诗人怀春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汤显祖任浙江遂昌知县时(1593—1598年)写下此诗,“取次踏青行”等句,折射出作者寄情山水间、探寻自然本真的文人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春日雨花台间洒落台畔的踏青景致,借自然风光交织佛教意象,融合自然风光与佛教元素,以“天女”缥缈、“雨花”纷扬、“金磬”清远之态,传递幽微情思,显示出明代文人山水诗的不同韵味。

2. 分段赏析

“冉冉春云阴,郁郁晴光莹。取次踏青行,发越怀春兴”:开篇描绘春日景色,“冉冉”“郁郁”生动展现春云的舒缓、晴光的明丽,从视觉角度营造出浓郁的春日氛围。诗人漫步踏青,触景生情,自然引发怀春兴致。此四句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奠定基础,在语言上,用词精准,韵律和谐,展现出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拚知天女后,如逢雨花剩。宜笑入香台,含颦出幽径”:诗人以“天女”喻所见女子,想象奇特。女子或笑意盈盈步入香台,或含着愁绪走出幽径,“宜笑”与“含颦”的神态对比,细腻地刻画出女子丰富的情绪变化,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描写能力。“徙倚极烟霄,徘徊整花胜。随态惊蝶起,思逐流莺凝”:描写女子的举止,她在烟霄下徘徊,整理头上花胜,姿态优雅。“惊蝶起”“逐流莺”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借蝶、莺烘托女子的灵动美丽,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女子的倾慕之情,在表达技巧上颇具匠心。“美目乍延盼,弱腰安可凭。朝日望犹鲜,春风语难定”:聚焦女子的美目与弱腰,“美目延盼”极具神韵,展现女子的动人魅力。“朝日”“春风”营造出美好氛围,又以“语难定”暗示女子心思难测,从情感表达角度,体现出诗人对女子爱慕又略带惆怅的复杂情感。“拎翠岂无期,芳华殊有赠。持向慧香前,为许心期证。如何违玉缨,沈情击金磬”:诗人渴望赠送芳华给女子以证心期,却又因种种缘由未能如愿,只能深情敲击金磬。此几句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遗憾、深情等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内容主题上,深化了诗歌对爱慕之情与求而不得惆怅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林鸿《宿云门寺》

下一篇:明·王彦泓《生辰曲(其一)》

猜你喜欢